《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写景的妙处。
3结合背景感受作者凄清环境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重难点
1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体会写景的妙处。
2结合背景感受作者凄清环境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教学过程
导入:大自然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有人看见昙花一现,于是感慨生命的短暂。有人看见群星闪耀,于是高唱生命的永恒。当柳宗元曲径通幽探访小石潭,又有着怎样的心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柳宗元走进小石潭,分享他那份特有的心境。(板书:小石潭)
一、朗读
1、简介作者
柳宗元,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3、朗读
(1)读得准确:“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要诵读才能品味出韵味。现在,大家出声朗读,注意读音正确,节奏得当。
篁竹
卷石底
为坻
为嵁
参差披拂
佁然
俶尔
往来翕忽
悄怆幽邃
(2)读得顺畅
(3)读出条理:再读,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景?注意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我空掉了几个词语,看你们能不能把它读好。
生齐读。屏幕出示有空的课文。
屏显:小石潭记
从小丘(
)百二十步,(
)篁竹,(
)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竹(
)道,(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根据空白地方的提示,你能看出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生:这篇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
师:具体说说。
生:先从小丘开始看,然后他一路到小石潭,然后再观察小石潭中的景物。最后是做一个总结。
师:假如我们今天写一篇文章介绍我们学校,用哪种顺序来介绍——空间顺序。如果我今天到这儿来游玩,有一个动态的变化在里面,我们称之为游览顺序比较好。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来写景抒情的。
二、积累
识记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我们掌握一种识记文言词汇的方法——归纳分类法。
1、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师:这种用法跟现代汉语的用法相同。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由,自
隶而从者
跟随
师:现在的跟从、盲从、随从,也是这个意思。
(3)以
以其境过清
因为
卷石底以出
表示“以”前面的成分常是后面动词的状语,相当于“而”,可以不译
师:成语“不明所以”,不知道因为什么,不知什么原因,“以”的意思相同。
2、解释词语,并说出语言现象——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快乐)
(3)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4)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5)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师:蒲松龄的《狼》一课“其一犬坐于前”“犬”意为:像狗一样。
3、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师:《陈太丘与友期》“待君久不至,乃去”,等你好久不来,就自己离开了。
4、重点词语解释
(1)水尤清冽:格外
师:现在的“尤其、尤为重要”也是这个意思。
(2)日光下彻(到底)
(3)影布(映)石上,
(4)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
(5)俶尔(忽然)远逝
(6)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7)悄怆(忧伤的样子)
二、品析
师: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1、挖掘小石潭的美,分析“乐”:
师:读懂一份心情理解一个人,要入情入境,感同身受。所以让我们陪着柳宗元到小石潭去走一趟,欣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
提问:文中描绘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
生:水、石、树、竹、鱼、蔓……
师:你会在哪一处景点驻足?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
小石潭“美”在_____,因为文中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有的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的陌生人摇尾问好。
师:好,我们重点品味这一段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文中描写水的清澈了吗?
生:没有正面描写,通过历历在目的水底石头、“空游无所依”的游鱼侧面写出水的澄澈透明。
师: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侧面表现,正面写游鱼的灵动,侧面表现贪睡的清澈,可谓匠心独运。“似与游者相乐”也写出作者的欢悦,要读出轻快的感觉来。
生:齐读游鱼一段。
师:还有没有人愿意在其他地方驻足欣赏呢?
生:从小丘西行的竹林,因为那里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有清脆的流水声,可以让人心情平静。
师:
可文章中没有写清脆
哪里看出来的?
生:如鸣佩环,
师:曲径通幽,泉水叮咚。作者此时也是心乐之。要读出喜悦之情来。
生:读“发现小石潭”语句。
生:我愿意在小潭边欣赏,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这说明这块石头很有特色,
像水中的高地,像
小岛,像岩石,像险峻的石头。
师:有这种联想,说明作者也是愉快的。请你读一读。
师:柳宗元创作散文有一种追求。他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的东西不会自己体现出来,但是有人的参与之后,这种美感就体会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小石潭怪石嶙峋、树木青葱、群鱼戏水、水清见底、源头曲折、岸势崎岖,这样美好的景物,我们自然能感受到作者的欢悦。
2、分析“忧”
师:
这么美的小石潭,作者为什么还会记之而去?
生: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为环境太过凄清。认为此地太过凄清而不宜久居
师:如果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因“独钓”而孤独,但是作者有五个同游者陪同,为何还是感到寂寞、凄寒?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的心情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老师也找了一些资料,看看对你们有什么帮助吗?
生默读资料
柳宗元的经历,背景资料
贞元二十一年他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同年,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成为编外“闲员”。
不久,朝廷申明,即使大赦天下,柳宗元等贬官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柳宗元成为了永不得翻身的政治罪人……
半年后,同去永州的八旬老母病故,柳宗元深受打击。
元和四年(809年)住处数遭火灾,身体状况急遽恶化,柳宗元开始与山水为伍,大量创作了山水游记……
生:我觉得他在官场上失意,想找山水来排解心情。
师:为什么心情会发生转变,他的心情变得这么忧伤?
生:因为作者一开始看到美好的景物心情很高兴、很舒畅,但是后来看到了这些凄清景物,想到过自己遇到的悲伤的事情,心情变得悲伤沉重。
师:小石潭和柳宗元的遭遇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柳宗元,满腹才华,被贬官降职,无处施展。
师: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师:当代学者余秋雨说过:“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会晤,与自我对话。”屡遭贬谪的身世遭遇和艰苦恶劣的环境压迫,造成了他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笑。所以,“乐中有忧,乐是表象,忧是实质”。
三、诵读
师:这篇写景抒情的佳作,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让我们在配图朗诵中,记住小石潭,记住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