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背景,深层体味作者的写作感悟。
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理解藤野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学习文章选材得当,组织恰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一篇需要几节课才能学完的3200多字的文章-----《藤野先生》我们先了解鲁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文章和为什么写这样一位老师。
《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鲁迅离别藤野已20年,当时遭到北洋军阀迫害的鲁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时征求意见,鲁迅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寻找藤野的下落。可见鲁迅是想借此表达对藤野的怀念。
活动一:鸟瞰全景——感悟一篇
1、信息搜索。
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从文章题材、体裁、人物、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构思技巧等多方面搜索信息,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比一比,看谁搜得快,捕得多。(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小结。)
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要是藤野先生读到会有什么样的感触?请看
《鲁迅选集》在日本出版后三年,藤野先生的长子入第四高等学校读书。教师发现他是藤野先生的儿子,就把《鲁迅选集》给了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镜匆忙的翻看这本选集。当他看到扉页上鲁迅先生的照片时,惊喜的高声叫道:“啊!这是周君,他已经了不起啦!周君在文章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多好啊!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藤野先生惊喜异常,感慨不已。感受他强烈的情感。
2、激情诵读。
以饱满的激情选课文中感情强烈的语段。建议重点读这么几段:第1、29、30、31、37段。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把握感情基调。
学生自读(提示:第1段——用嘲讽的语气,读出厌恶之情。第29、30、31段——语气沉重,读出激愤之情。第37段——语调深沉,读出感激之情。)
作者对恩师藤野先生心存无限感激。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师生情意如此深厚呢?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学习文中直接记叙和描写藤野先生的部分:第6-23段。
活动二:扫描局部——理解几段
若将这一部分内容划分为两层,说说划分的理由。可以用简洁的词语、精炼的短语、完整的句子表达。
小结:刻画人物时抓住特征突出的特点,用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学习其中的一个事例。
活动三:定格焦点——品析一例
细读第11-15段,揣摩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从品析语言的角度阅读。(用“从……体会到……”或“从……看到……”的句式表述。)
小结: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表现了丰富的内容。这一切都源于:叙事——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语言——朴实简洁,蕴涵真情。阅读这类文章时要用心体会。回顾全文,在你眼里,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或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课堂小结:
(人物颁奖词)师生齐读:
黑瘦的外表掩藏着一颗赤诚的心,顿挫的语调讲述着难忘的故事。红笔圈点成生命的彩带,讲义凝聚成历史的见证。他,以热情、正直为伞给异国他乡的学子撑起了一片晴空;他,用自身的言行为“教师”作了极好的诠释。藤野,一个朴实的名字!当其刻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心中,也刻在了无数中国孩子的心中!
课堂作业:
为藤野先生写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