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30课《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5 17:2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揣摩巧妙的写作方法。
2、拓展阅读,感悟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显精神”——展示预习
中国的古代诗歌,不仅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更传承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诗显精神”。先来交流一下同学们搜集积累的可以彰显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诗词名句。
先由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成果,诵读并简述理解,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推荐积累的名句。
二、“遥拜文山”——了解作者
人不能永生,但这铮铮铁骨却可以与日月同辉。时空穿越近八百年,有一个人依然会让我们顶礼膜拜。(学生朗读材料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节选)
“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七十七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他生于公元1236年。当他生时,“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临安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人们指望他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然而,毕竟“独柱擎天力弗支”
(文天祥《感怀二首》),终其一生,他没能,也无法延续赵宋王朝的社稷。他就在四十七岁那年“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去了。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他,就是文天祥。
你对他已有了哪些了解?小组代表展示预习成果,简介文天祥。
三、吟咏诵读——课堂导学
1、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
①学生自读
。②筛选重点字形,标注
。③看重点字形,齐读。
2、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①划分节奏并陈述划分方法。
②朗读展示。
3、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
①疏通诗句,交流预习重难点,组内交流。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师生评价,教师范读,重点指导最后一句的朗读。③自读,齐读。
4、研读,读出写法,披文入理。
①自主思考本诗运用的写作方法
。②组内交流
。③班级展示。
教师随堂整理板书。
例如:
比喻 生动形象 对偶 句式整齐
双关 巧借地名 反问 直抒胸臆
叙事、抒情、言志相结合
四、“知人论诗”——指导背诵
补充介绍人物生平事迹,结合诗句内容指导背诵并当堂成诵。
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考取进士第一(状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逼近临安,文天祥响应“勤王”诏令,变卖家产,组织军队抗元,终因寡不敌众,祥兴元年(1278年)战败被俘,历时四年。
四年间,他竭尽全力,辗转兵间,仍未能挽回局势,国家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个人也历尽坎坷,生死未卜。
去年兵败惶恐滩,今又经过零丁洋,感慨万分

如今面对汉奸张弘范的诱降,文天祥不为所动,挥毫写下千古名句——
五、“解读名句”——体悟情感
1、教师朗读补充资料《文天祥传》(节选)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学生朗读译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到张弘范,左右押解之人令其拜见,文天祥坚持不拜.弘范就以宾客之礼接见了他,并与其共入厓山,并要求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令其投降,文天祥说:“我不能报效祖国,反而教我让别人也背叛自己的国家,怎么可以这样做呢?”弘范仍然要求他写招降书,文天祥不得已,把自己过零丁洋时所做的诗文给了他,诗末有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看了后。就不再提及此事。后来厓山被攻破。弘范在军中置酒大摆庆功会。弘范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你作为宰相忠孝已难两全了,若能以事宋之心,事我大元皇帝,仍不失你的荣华富贵,仍然是你做宰相。"
文天祥潸然泪下,说:“国家灭亡而不能救,作为人臣即使死了,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过,怎能苟且偷生,另事他主呢?”
3、说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学生发言。
4、小结:“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而是生命的孤注一掷。”——卞毓芳《文天祥千秋祭》
六、拓展延伸——积累品味
补充阅读资料,辅助理解。
1、文天祥的其他爱国诗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指南录后序》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正气歌》
2、他人评价
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王炎午《望祭文丞相文》
文山功德世人颂,
正气常留天地间。——文天祥词对联
3、历史典故
(1)杀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4、经典文章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谈骨气》)
5、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学生举例。
例如: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七、总结收束——烛引爱国之光
《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气贯长虹,洋溢着浩然正气。文天祥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壮歌。如今的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谈骨气》)因为,我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
齐读《少年中国说》片段,并齐背诗歌。
八、教学反思
诗歌,是诗人最饱满的感情的展示。而《过零丁洋》是文天祥代表作之一,是文天祥对生命价值的最好注解。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体悟作者情感,通过大量补充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架通古今,借助文本解读文本,以构建一个情感价值观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