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单元解读:成长,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过来,但每人的经历并不相同。美国有一部一百多集的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曾经吸引了很多人。剧中三个调皮可爱不断长大的孩子,他们遇到过欢乐,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观众在轻松愉快中领略到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得到启示: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成长的历程中有泪水,也有欢笑;有失落,也有收获……正是在岁月的不断淬炼打磨中,心灵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由怯懦走向勇敢,人生因此变得美丽厚重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这个单元,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1.精读课文要了解他人成长的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2.略读课文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会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彩浓厚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4.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材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概括为: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写于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最苦闷的时候。其时的鲁迅已 42 岁,处于“只剩了回忆的时候”。在对现实的失望中,他常常回忆起儿时故乡的瓜果。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他写出了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并把这些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欣赏此文,我们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更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研究鲁迅文学的专家李何林认为,“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在鲁迅的笔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温暖又酥痒,给他疲惫的内心一方纯净的天空。这方天空,在人到中年的鲁迅心中,就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絮伞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般,充满了童真和乐趣。百草园之所以是“我的乐园”,是因为它是一个极好的游戏场所。有好看的: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有好听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有好吃的:翻开断砖,看蜈蚣爬出来;用手指按住斑蝥的脊梁,看着它的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寻找像人形的何首乌,吃了好成仙;在下雪的日子里,还可以支起竹筛撒些秕谷来捕鸟……如此美景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自然令人流连忘返。而长妈妈讲的神奇的故事,更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什么人首蛇身的“美女蛇”,什么能识破机关的“老和尚”,什么能吸蛇骨髓的“飞蜈蚣”等等,给少时的鲁迅无穷的遐想。如果说,百草园是个乐园,让人留恋;三味书屋则是个乐屋,让鲁迅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的仪式,鲁迅记忆犹新,不难看出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它是一片求知的领域,严肃中不乏快乐,敬畏中不乏感激。在鲁迅心中,他的恩师有 3 人: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塾师寿镜吾是“本城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是“渊博的宿儒”,鲁迅“对他很恭敬”。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见,寿镜吾先生知识渊博,他基本上不体罚学生。念书的时候,他那种“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情景,给人以欢乐、风趣的欣赏效果。平时,少年鲁迅读书累了,还可以和同窗溜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实在有趣之极。除此,在三味书屋中,鲁迅还有对课,画画的成就感。据说,每一次,寿镜吾先生出了“独角兽”让学生对课,鲁迅灵机一动,对出“比目鱼”,受到先生极大的赞赏。渐渐的,对课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应该说,寿镜吾先生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给了鲁迅读书的快乐。在先生读书入神时,喜欢画画的鲁迅就用竹纸蒙在《荡寇志》《西游记》的绣像上将人物一个个描下来,画了整整一大本,迫于生计,将画卖给了同窗。为此,鲁迅深表惋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留恋。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出了鲁迅从玩耍到学习的成长足迹,贯穿始终的是欢乐和自由。教学时间拟安排两课时。
学习目标
A类1.结合工具书掌握重要字词。2.学习认识鲁迅了解《朝花夕拾》,帮助理解课文.
B类3.借鉴本文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多角度、融情于景景物描写的写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4.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揣摩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增强语感。
C类5.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珍视人生中亦真亦梦的童年。
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题目理清作者写作思路;3.动脑筋想想:具体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是哪一段作者抓住哪些景物,通过怎样的顺序来进行描写的?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的?如此描写渗透着作者对百草园怎样的感情4、作者在三味书屋中写了哪些趣事?从中流露出作者何种感情?5、动手写写:(1)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试用此句式仿写一组。(2)“雪地捕鸟”这段话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教学板块(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个体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导入与测评:(5分钟)师:童年是生命之树的花蕾,等待绽放的过程就是品味成熟的过程。走进百草园,走进的是缤纷的童年世界;走进三味书屋,聆听的是感受丰富的读书人生。(1) 亲近母语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扫除阅读障碍,请看大屏幕:生字词的音形义。(2) 作者简介,作品介绍。
学生注音,读词并解释重点词语意思。学生了解并积累作者作品。
第二板块——分享与品味(15分钟)导读: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1.
自由朗读课文第2段,初步感受百草园的乐趣。2.
走进百草园,你可以参加哪些游戏活动?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是哪一项?3.
齐读文章第17段,初步品味读书生活的乐趣。4.
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你还可以“偷偷”地享受哪些游戏活动?提示: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5.
借助文章搭建的回忆之桥,穿越时空隧道,师生分享彼此的童年之乐。
师生交流预习,勾画主要信息提示:观赏碧绿的菜畦、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爬爬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尝尝紫红的丧葚,听听鸣蝉的长吟、油岭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按按班蝥的脊梁,挖挖何首乌的根,摘摘覆盆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文章描叙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
第三板块:质疑与探究(10分钟)1.小组讨论:是不是所有的乐趣都可以像作者一样这么痛快地与人享?作者是如何将童年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的 2.小组讨论:设计一:百草园里和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的快乐是一种怎样的快乐,能说说你的感受吗?提示:在百草园里体悟的是充分张扬童年生活本质意义的快乐,即便在常人眼中看来极为幼稚和极为简单的游戏,在儿童的世界里依旧被赋予了难能可贵的精神意义:因为它们是没有任何束缚、彻底自由的实体存在 ——快乐有时很简单,它让游戏只是游戏就可以了。而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里品尝的片刻之乐,是开始读书的少年郎刻板机械的生活中一抹自己争取到的“阳光”,偷偷呼吸到的自在、宁静的快乐成为一种细腻而充沛的享乐。乐趣,无论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都会在记忆中留下痕迹,就像那古老的留声机,流泻的虽声质苍老,却依旧持重清晰。设计二: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朗读、体验“我”的感情。提示1:(1)品味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肥胖、轻捷、紫红、臃肿,品味动词:伏、吟、唱、弹、按、喷等,说明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是有声、有色、有味、有形的乐园,它在少年“我”心里就像一个彩色的万花筒,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能欣赏到不同的缤纷之景,在中年“我”的心里就像一个遥远的清梦,梦醒了之后,依旧留着青草的芳香;品味“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说明百草园中的佳趣比比皆是,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不会丧失享用烂漫之乐的契机。
(2)至于那读书生活中“偷来”的片刻之乐,虽然要背负“顽皮”的“罪名”,偶尔会有戒尺罚跪的风险,但却一样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捉了苍蝇喂蚂蚁看作“最好的工作,” 可见这群读书郎的童趣之真,也隐隐的表现出私塾学规的清谨。
第四板块——复述与思考1.
复述长妈妈讲的关于美女蛇的故事。2.
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特点 它给了“我”怎样的一个教训 你听了这个故事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觉 3.
冬天是相对宁静的季节,作者也由衷地感叹: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但冬天自有法宝,它可以化无味为有趣。它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孩子们可以参加哪些富有情趣的活动呢 提示:拍雪人,塑罗汉,捕鸟。4.
抓住关键的动词,简述雪地捕鸟的方法。你觉得哪一个步骤最为关键,简单说说理由。提示:扫,支,撒,采,牵,拉等等。后一个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在不架空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圆其说。5.
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记忆洋溢着哪些淡淡却亘古的情感 提示:洋溢着与长妈妈、润土父亲无隔阂的长幼之情,与润土这个农村娃无猜的朋友之情。
静思,写作提示:这是个惊悚的故事让“我”感觉“做人之险”,也让阅读者对长草中的赤练蛇产生恐惧。长妈妈不一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她的故事却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百草园除了是快乐之园外,还是个神秘之园。它让我们和“我”一起在故事中经历惊悚之旅的同时,还享受新奇、刺激的情趣之美。
第五板块——体验与理趣 1.
朗读体验。齐读第9段,体会恋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提示:告别童年,挥别令人快乐的百草园,是成长途中必经的苦楚,也是漫步人生路必须付出的代价。2.
默读第10-24段,涵泳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3.
创设情景。思考: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与先生第一次见面时得的情状;你觉得遭遇了这样的先生,会学有所获吗 提示:讲述中应强调“我”眼中的先生形象。第二问应结合先生的性格、下文的铺叙来作答。4.
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探究学习三个读书生活片段之中蕴含的理趣。
聆听,反思提示:采用对话的方式品读提问“怪哉”一虫的事:“我”长于理性思索的精神品质在三味书屋求学的最初阶段就已经有所彰显──怀疑是学习的起点;先生一声“不知道”的愠怒,是“不愿说”的托词,在刻板追求师道尊严的时代,提问和答问的权力都牢牢地攥在先生的手里。采用动作复原的方式展示师生共读的场面:读书如果仅仅从喉中发出音来,当然得不尽书的奇妙,这叫有口无心;只有将书装到心里去,连动作姿态都配合进去了,方得文学之趣。采用笔记摘录的方式重视先生读书入迷时学生做游戏、画画儿的场面:兴趣是读书的内驱动力,再有水平和经验的教师也无法在无土的沙漠中栽出一片绿洲来。“之乎者也”的古书当然无法点燃“我”的读书热情,却在三味书屋收获了读书的“副产品”──绘画。这无意之中为日后“我”(鲁迅)对木刻的领悟埋下了艺术的胚芽,属于无心插柳的收获。
布置作业:1.替“我”给寿镜吾先生写封段信,谈谈在三味书屋的读书心得。2.人到中年的“我”和润土见面了,你觉得他们还会像童年时代那么亲密无间吗 想象他们见面时的情景。3.“成长”是一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对“成长”的阐述。
教学后记:1、思想: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2、语言运用积累:关联缀景,条理分明的…摹形状物,惟妙惟肖的…简笔勾勒,形象传神的…场景描写,渲染气氛的…词句反复,表现深情的…精彩用词,传达独特感受的…动词连用,清晰交代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