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系列《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选修系列《唐宋散文选读》第二单元第8课《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5 08:1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2、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展示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会想到什么?(河东狮吼)
“河东师吼”这个成语比喻凶悍的女性,也用以嘲笑惧妻的人。
你知道这个成语是谁最先说出的,讲的是谁的故事呢?
苏轼有个朋友叫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又喜欢养歌妓。其妻柳氏是河东人,爱嫉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苏轼曾写诗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苏轼笔下的可怜虫陈慥是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山子传》的传主方山子。(板书标题)香港电视剧和电影《河东狮吼》中的陈季常是个惧内的风流才子,那么陈季常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从这篇课文中可以换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他。
二、相关常识及学习目标:
1、作者回顾: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天性豪迈旷达,仕途曲折。诗、文、词、书、画皆卓然为一代大家。
2、文体知识:
人物传记是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要内容的文体。为自己写的传叫自传,如《五柳先生传》,为他人写的传叫别传。本文是一篇颇具艺术匠心的别传。
3、明确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句;
(2)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三、探究生趣:
点名学生读课文,其他人认真听,听听字音读正确没有,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读,正音,齐读重要字。)
探究一:本文的文言字词你都掌握了吗?你能够流畅地翻译吗?
生提出预习翻译时的疑难处,学生解惑,点出文中的重点字词,教师做相应的引导,点名学生翻译重要语句(提醒学生直译为主)。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方山子的故事)如何写的?看看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多媒体展示文章思路、写作顺叙)
作者将几个生活小片段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组织成为一个艺术整体,颇具艺术匠心。
探究二:方山子其人其事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就是要为我们展现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预习课文时,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完成方山子的个人档案。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完成得怎样。(点名学生发言)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季常
号的来历
其所著帽,方耸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 情况
今: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昔: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富二代、官二代)
生平 简历
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
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好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苏轼曾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他的是方山子的“异”。四人小组读课文,看看方山子与常人不同体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勾画旁注。(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大家都已经看完了,那么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外表,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2、心态,“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选择,“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4、行为,“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5、爱好,“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6、经历,“少时……稍壮……晚……”(人生经历丰富)
【7、待人处事(板书)“仰而不答,俯而笑”。很奇怪的待友的方式】
(投影出现这些课文的句子)大家从多角度多层面找到了这些句子,从中我们看到了方山子异于常人的表现,现在就请全班同学带着感情来诵读这些句子,让我们再次感悟方山子的异。(学生齐读)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找出了体现方山子“异”的句子,现在能否再结合方山子的这些“异”,分析他异于常人的个性,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请你以“方山子是一个 的人”这样的句式来概括方山子。(学生发言,老师引导)
预设的几种情况:(板书:如淡泊名利、豪爽、有抱负、旷达、苦中作乐(乐观)等)
1、方山子是个淡泊名利的人,第四段写他的家世背景,他“世有勋阀,家有园宅壮丽,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这些他都主动放弃了,却选择到穷山隐居。
2、他是个乐观的人。
“家里也是环堵萧然,皆有自得之意”。侧面描写,用妻儿的态度来反衬他。
3、他是一个很豪爽,不羁的人。打猎,通过动作、神态描写,看出他的意气风发、豪爽的性格。点名读,要读出豪迈之情:“前十有九年……自谓一世豪士”。(通过他的朗读,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一个豪爽的现代方山子。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4、有抱负的人。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5、他是个豁达、超脱的人。方山子在第二次遇见苏轼之后,在得知方山子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异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方山子形象总结:苏轼给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自甘淡泊,不慕荣利的隐士。
方山子人生不遇,那么他有没机会做官?有没有能力做官?有。一家中有财产,二他出生在功勋之家,三他壮年时折节读书。那他为什么不遇呢?我们能不能推测一下什么原因啊?官场黑暗,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也不会阿谀奉承。
世道浑浊,人生不遇,方山子不愿改变自己,与世俗同流合污,于是选择回归自然、回归心灵。

探究三:作者与传主
1、文中还有一处细节,在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时,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他跟苏轼有没有共同遭遇?如何理解这个细节的丰富涵意?
共同遭遇:欲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涵意: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与蔑视,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
2、苏轼为什么要为方山子写这篇传记?结合文章看看苏轼当时处于一种怎样的境地?(谪居于黄)。想想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明确:(1)自悲不遇(2)从方山子身上获得一种精神力量。
那么他们两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一样的嘛?联系苏轼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多媒体展示苏轼被贬经历。)
44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8岁,被贬惠州, 61岁,被贬儋州(海南)。
他有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齐读)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将自己一生的功业概括在他遭贬的三个地方。)
他一生虽屡被谪迁,几乎每到一任,都勤政恤民,政绩斐然,深受爱戴。世道浑浊,仕途坎坷,苏轼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可以说他是坎坷仕途终不悔。
3、对于方山子和苏轼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评价。(学生思考回答。)
方山子:不屈己志,归隐避世 苏轼: 不屈己志,坚持到底
能不能分别举出与他们相似的人?(方山子:陶渊明;苏轼:杜甫。)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两者生活态度,选择哪种呢?或者你觉得哪种人生更加精彩? (学生讨论发言)
再读课文。(配乐)
四、总结固趣:
1、文章小结总结:
方山子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
而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2、方法总结:
本文是一篇短小的独具匠心的人物传记,作者着意细节,选取几个生活中的典型性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2、作传并不是名人的专利,请你抓住人物突出特点,为身边的某个人写一篇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