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会本文行文特点,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情感态度: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口技》中表演者在哪表演的吗?
二、应掌握的字词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
伧俗:粗俗鄙陋
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
帷幕:舞台上起遮挡作用的幕布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
生齐声朗读词语解释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2、屏的特点?
似隔非隔,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3、屏有哪些作用?
分隔作用
可以挡风
艺术点缀
文化休憩
4、屏有哪些种类?
按屏的建造材料,装饰的华丽程度:
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艺术上:雅俗之别。
外形上:大小之分。
说明方法:分类别
5、屏的设置和制作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制作上应注意:造型要轻巧
色彩要高雅
绘画要有诗意
屏的设置上应注意:p123第四段末尾“其实……”
四、仔细思考:
1、第一段写了什么
引出说明对象--屏风,介绍屏风的特点,流露作者对屏风的喜爱、向往、欣赏之情。
2、最后一段写了什么?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的意图。
3、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总分总
五、用心感受作者情感
速读课文,勾划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投影全诗)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六、说说本文语言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七、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八、拓展延伸:
1、说说与“屏”有关的诗句
例: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李商隐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柳永 《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屏风展销会
如果你是老板,你打算如何推销这些屏风?
如果你是买家,你打算买哪一款?为什么?
九、作业:
必做: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积累课内和多媒体展示的古诗词佳句,试理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