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5 17:5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受山川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4、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鸢飞戾天”等句子的理解。
信息资料及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2、教师准备富春江风景图片。
3、光盘、dvd机
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首先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审美。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读懂读好;二是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其次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提高学生状景的能力。也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状景的技巧;二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写写身边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出示富春江风景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并用几个词语形容或赞美一下。等调动起学生兴趣之后,老师问:同学们,想知道这么美的地方是哪里吗?(相信不少学生能猜到这是富春江。)然后老师导入: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之后,情不自禁的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了)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绝佳的山水小品。
下面,先让我们来听一听这篇文章的朗读。要求同学们边听边在书上标停顿和画出生字词。(用多媒体放朗读)
三、教读生字词
听完朗读后出示生字词,请学生读出。
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生字词解决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并再听朗读。
读通读顺:
一读,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读懂大意,建议同桌合作,互相读,纠正字音;互相说,理解大意。
二读,要求把握节拍,读出韵味,建议同学们自划节奏,自由诵读体味。
技巧点拨: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成,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
四、教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
2、借助工具书和讨论解决难词难句。
3、激发思考:本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
学生讨论回答后,出示幻灯片。
4、用多媒体出示“天山共色”奇景,加深印象。
五、教学第二段
1、出示“清澈见底”的水的图片。请学生形容。再找出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出示“急流”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的句子,并提问:郦道元的《三峡》中也有描写这种水势的句子,哪位同学来说说?
六、教学第三段
1、学生齐读。
2、讨论解决难词难句,解决不了的标出来。
3、请学生说说这段主要写什么?(奇山)老师激发讨论:富春江的山起“奇”在什么地方?
老师指导阅读“夹岸高山,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得出:“奇在峻峭”。在指导阅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得出:“奇在情趣”。并用多媒体出示板书。
4、让学生提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最难的应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和“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老师出示相关图片,并指导学生重点研读。
七、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途中所见的奇山异水,既表现富春山的魅力,又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八、拓展练习: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