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归纳并记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能通过情境做选择题。
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过程与方法:
用多媒体显示二战后留下的垃圾和废墟。在满目疮痍的氛围中,问“如何重建家园”,导入新课。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调整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正确看待国家政策的调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干预经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情景导入:
(以沉重的声调讲述)经历过二战的冲击,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也是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以二战中被毁的英国考文垂大教堂废墟等图片呈现战后的垃圾,瓦砾和废墟)面对如此景况,应当怎么办才能重建家园,恢复经济的繁荣呢 (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活动一:自主学习
问:面对二战后的经济现状,用原有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能实现战后的重建与经济复兴吗
讲述:原有的经济理论已然不足以解决战后重建,一种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为西方国家所青睐,那么什么是凯恩斯主义
(显示):1、凯恩斯主义
(1)
产生的背景(2)主张(3)特点
讲述: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与高速发展,西方国家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那么西方国家是不是有此理论就可以保证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帆风顺了呢
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找出“黄金时期”和“滞胀”现象的表现及原因,请学生回答后通过(投影显示):
2、黄金时期
表现:战后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出现战后20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1)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
(2)利用科技革命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3、70年代初的“滞胀”现象
表现:生产相对过剩且停滞;失业严重
,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贸增长趋缓
特点: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相互交织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避免了自由放任下的生产盲目性,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国家对私人企业管制过严,70年代初又出现了“滞胀”现象,那么应当如何解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滞胀”现象呢
4、混合经济:表现:应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建立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相并存的“混合经济”
活动二:学习延伸
(显示)
分组讨论:伟人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联系我国“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与市场具有互补性”。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
通过讨论得出评价
(显示)
干预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干预的不足: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加剧矛盾的发展,最终加深资本主义经济的停滞趋势(97年金融危机、美01年经济衰退)
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起到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为了更好的缓和社会矛盾,西方国家着手建立福利国家来缓和矛盾。
二、建立“福利国家”
活动一: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和概况
(显示):
目的: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
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劫”富济贫
概况:(1)过程:
成功实践:
20世纪30年代
发展完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缩小规模:
20世纪八十年代
(2)建立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的基础(生产力提高)
(3)社会福利资金来(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
(4)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等)
(5)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活动二:合作探究
2、(通过显示福利国家的一些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显示)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评价:西方的福利制度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显示):[学思之窗]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张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想一想: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点拨学生领悟“梯子”和“安全网”的含义)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活动一: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问:1、什么是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 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显示):(1)含义:第三产业也称服务行业,是相对农业和制造业这两大产业而言,并为其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部门。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教育、法律、旅游等服务行业。
(2)兴起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连接第三次科技革命,通过航天飞机发射,神6等图片加深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
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3)作用:
①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②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
③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问:2、美国新经济的含义 表现
(显示):
含义: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表现:(1)10年的高速增长
(2)良性运行:化解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消失
失业率降到最低
市场繁荣
3、美国“新经济”的特点及本质:
特点:(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度发展。
(2)打破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
(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周期性仍然存在。
活动3【活动】现在建峰厂效益下滑,打算转型,请你为该企业出主意?
学了本课后,请结合建峰厂的特色和优势,从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角度为企业出主意,建峰转型后做什么
打造军工小镇,搞养老产业等。
活动4【作业】为家庭致富想办法
大部分学生在农村,设计了一个课后作业:思考农村的出路,乡村旅游,水果采摘,农家乐等(共15张PPT)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
学习目标
1.归纳并记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2.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新经济的概念,通过情境做选择题。
3.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主人公:Bob
一位生活充满波折
但积极进取的青年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Bob对飞机情有独钟,通过努力,终于成为波音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却充满了波折。
场景一:Bob找到工作了!
二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取消了轰炸机订单;波音工厂关闭,
70,000名工人失去工作,Bob面临失业的压力。
60年代在美国政府联邦资金的资助下,波音取得了重大进展,
Bob
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国会在1971年3月给波音公司资金“断了电”,此举迫使波音公司仅在西雅图地区,波音员工人数就从80,400人减少到
37,200人,
Bob失业了。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什么方式发展经济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发展: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黄金时期”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70年代初
“滞胀”
“混合经济”
2、调整:
场景二:Bob失业了!
失业后的Bob在几次找工作碰壁后,
感觉自己是被上帝抛弃的孩子,
不再急于找工作了,沉浸在对理
想、对生活的失望中。
失业后,Bob如何维持自己的家庭
场景三:Bob失业后的“悠闲”生活!
Bob在失业的头一年内靠领取由政府举办的,向雇主征收的失业保险金,为原工资的50%。后来仍没有就业,就只能领取由政府财政拨款的每月300美元社会救济,同时,他还可领取政府的食品券补贴。大儿子上公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可免费学习、免费就餐,刚生婴儿可免费得到婴儿食品等等,可以说他一家基本上就是靠政府养活。
讨论:建立“福利国家”的利弊
评
价
利:
弊:
促进了社会平等
缓和了社会矛盾
稳定了社会秩序
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场景四:请帮帮Bob找工作!
妻子渐渐对Bob不满,家庭生活只能说是过得去,孩子也难以享受高等教育,自己社会地位也很低,
Bob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找工作了。
请大家分组帮Bob出主意,找个合适的工作?
1.第三产业的兴起
航天飞机
克隆羊
嫦娥一号发射
磁悬浮列车
2.“新经济”的出现
场景五:Bob的新生活!
Bob凭借对航班的熟悉,成为NEW
LIFE国际旅行社的一员。他开始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读剑桥的国际贸易,学习计算机操作。随着公司的扩大,只是高中毕业的老板渐渐把握不住公司的发展了,开始招聘管理者,Bob经过应聘当上了市场部的经理,做了经理的Bob薪水比原来多了好几倍。
战后资本
主义的
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福利国家”
第三产业兴起和“新经济”出现
(核心)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