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在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感受老王的不幸。
2、抓住文本的细节理解作者的“愧怍”之心。
3、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和源自心灵的反省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文本的细节理解作者的“愧怍”之心。
2、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和源自心灵的反省意识。
学情调查:
1、通过阅读你了有懂了文章的哪些内容?
2、对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惑呢?或者对文本,你想说什么?
教学流程:
课前气氛的活跃:学生等着上这个课文很久了,什么感觉?(与学生沟通交流)
一、学情反馈
▲学情反馈情况反馈:
1、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啊?
3---4个学生学习汇报
2、几个同学的回答,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他们都关注到了老王的什么?
●预设:都谈到了“三送”中老王的善良。
●预设:“三送”大家谈得比较多,涉及较少的是什么啊?(不幸、愧怍)
●预设: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王到底是怎样的不幸?
二、感受老王的“不幸”
▲请你找找讲老王不幸的不经意的细节,体会里面的情感。
▲散文有时不经意的细节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预设:★身体上的不幸
A.失群落伍:“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进不去了”,“人老了,没用了”。
(可以模拟老王说这几句话时的样子,加入语气词。)
预设:你觉得还可以怎么说?你感受到老王的什么了?
B.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预设:你是什么感受?这句话你最有感触的词语是哪个?带有情感地读一读,现在什么感受?
C.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孤苦无依)
预设:读一读,感受一下孤苦无依。再读一读,朗读的处理有没有不同的?
(关注了停顿)朗读的时候你还可以注意什么?为什么这样读?先是有哥哥,兴奋,随之“死了”感觉痛苦,后来有两个侄儿,似乎又找到希望,但随之而来的是“没出息”的失望,最后完全否定,无依无靠。(散文语言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丰富情感。)
D.老王住的地方:荒僻、破落、塌败
E.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本来就只有一只,还是瞎的。)
F.第8自然段对老王的描写。(你觉得哪个细节你最有感触?)
★精神上的不幸
文章仅仅是告诉身体上的不幸?你还有没有发现其他方面更深的不幸?
A.(反正都是不幸,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前文那句话提到此?)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21cnjy.com
预设:“这老光棍”称呼上的不尊重,流露出鄙视。
“年轻时不老实”怎么理解?调皮捣蛋,伤风败俗或者其它,把病和为人联系起来,好像有点报应的味道。
“大约”“有人说”更表现有可能是瞎掰的。
B.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哪儿多年了。
预设:这里一问一答有没有矛盾的地方?答非所问
为什么老王会那样答呢?荒僻、破落、塌败的地方不像家。
看出老王有什么期待吗?没有家的温暖,精神无家,更不幸。
◆小结:老王孤苦无依,身体残疾,生活悲苦,这些该是身体(肉体)所经受的不幸,而人格被侮辱,精神上无家可归该是更深的不幸。老王在双重不幸之下走向了他生命的终点。
三、关注细节,理解“愧怍”
▲文章花如此多笔墨写老王的不幸,作者回忆时是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第一种可能:同情,通过什么表现的呢?(学生列举杨绛给老王大瓶鱼肝油、关心老王情况、照顾生意、不少给钱、给老王钱)21教育网
仅仅是同情吗?文章中有个词语提到?愧怍
第二种可能:愧怍。你认为杨绛需不需要愧怍?(在争议的过程中指向“愧怍”)
不用愧怍,因为杨绛所做的很多事关心同情着老王。(事例同上)
应该愧怍
▲“愧怍”(惭愧),为什么作者感到惭愧?请大家朗读8—21自然段,关注散文不经意的细节,探寻愧怍的原因。21·cn·jy·com
预设:学生会有答愧怍是拿钱换鸡蛋,大家认可吗?(最后一段中有语句表明不是)
请大家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杨绛愧怍是怎么就出现了的?(一想起老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的对答的话)
▲请同学们从老王和我对答的话中找找里面隐藏着什么?哪里说得不对?做得不对?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引导: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时,转身进屋是什么人送?杨绛把老王当什么人?
引导:而“老王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那老王需要什么?仅送蛋吗?
引导:但被我的“赶忙”打断了,如果没有被打断,老王会继续讲些什么呢?请同学写下来。“我不是要钱,???????????????。”2·1·c·n·j·y
引导:结合上下文,根据同学们的补充可以看出,老王把杨绛当什么人看待?
引导:而我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我真的知道吗?我知道什么?钱
引导:老王什么反应?你设想老王站着等我时的神情和心理?为什么?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标点符号的体会)
引导:我看到老王病入膏肓也只是如此反应,好似特别冷静似的。老王的真情,而我却近乎冷漠。
我强笑:“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引导:我哪里说得或做得不对而愧怍?
预设:“笑”也只勉强,对老王可见一般,语言也客套。老王没有多说。
引导:你感觉杨绛对老王怎么样?
小结:杨绛情感需求上没有尊重老王,老王对杨绛是至诚之情,而杨绛对老王“赶忙”“忙着”等。她与老王间情感上的不对等,作者多年后想起,不免愧怍。
四、解读杨绛,深入主题
幻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齐读)
▲老王不幸大家解读深刻,而杨绛说自己“幸运”,你怎么理解啊?
预设:杨绛是幸运的,因为杨绛有老王这样怀着至情之心的人待她,那是幸福的,当然是幸运的。(由此你能看出杨绛的感恩)当学生对文本无法进一步深入时,进行材料介入,加深理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被发配去扫厕所,女婿自杀……
▲杨绛说自己“幸运”,你又有什么样的理解?从这句话中的“愧怍”你又看出杨绛的
什么?
预设:
可能1:杨绛如此不幸还说幸运,可见她有着知识分子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态。
可能2:杨绛如此不幸说自己幸运,还同情弱者,这是一种博大的爱;杨绛惭愧,他和老王的悲苦有着一种感同身受,这就是杨绛的悲悯情怀。www.21-cn-jy.com
可能3:杨绛的惭愧,为自己没有真正关注老王的精神需求而惭愧,可见杨绛强烈的自我反省的意识。
五、课堂结语,引发新的思考。
▲对老王的认识,对杨绛的思考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待我们挖掘,老师期待你们新的认识。
出示:老王的善良,老王的悲苦,杨绛的善良,杨绛的自省,都在时时刻刻温暖着我们每一个热爱文字,热爱文学的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今天的学习,或许还只是一个开始!
思考还在路上……
板书设计:
细节??????????情感
《老王》教学反思
1.由“读老王”到“读杨绛”。
作为现代散文或者说作为写人的现代散文,它的教学内容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这就首先要把握现代散文的个性特点。要全面讨论现代散文的特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简单地说:现代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地抒写作者的心灵和性灵,表达作者内心的个我;和小说相比,写人的现代散文不能或者说主要不能关注作品中作者所写的人物,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个“我”。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老师教学《老王》仅仅是着眼于老王或者主要着眼于老王,即使有时候也在关注“我”,但似乎总是把老王作为关注的重点,对“我”的解读也只是为了解读老王,我以为这样把握文本是有问题的。在这次教学中,我更自觉地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我”的解读上;而对老王的解读则是一个陪衬,通过老王和“我”的对比,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我”,理解作者。21·世纪*教育网
2.由“善良”“不幸”到“需求”“渴望”。
我们说学习《老王》的重点不应该是理解老王,而是理解作者杨绛。这绝不是说不需要解读老王,但我们对老王的解读却不能仅仅着眼于他的善良和不幸,而要在解读老王善良不幸的基础上,更为深入地解读他的内心需要。老王固然是善良的,作者通过几件事写出了他的善良。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又不能只看到他的善良,而应该把这种善良放到特定的背景中,看到它更为深层的内涵。在那么多有知识或没有知识的、有文化或者没有文化的人变得冷漠的年代,为什么老王能够坚守这样的善良呢?为什么连作者这样的人也很难做到那样单纯的善良而老王能够做到呢?当然,这或许不是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老王固然是不幸的,但我们仅仅需要了解他的不幸吗?我们不应该深入一点关注一下不幸的老王、善良的老王的精神需求是什么吗?我们对于作者和老王之间的隔膜,对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的真正目的,对于“我”后来的"隗怍”,缺少应该有的深入理解,这都与我们对老王的内心需求缺少关注和理解有关。看起来,作者对此似乎没有用很多笔墨去表现,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品读文本,并不难发现老王对温暖亲情的企求,而关于“家”的回答则最为明显。
也许我的生活经历,使我容易对老王有先人为主的解读,读到他的言行,我总很容易就想到我们村庄中那些近似老王一样的人物(无论是老王那样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的年代)。我从他们的眼睛中很容易读出他们精神的孤独和对亲情的渴盼(无论是当年贫困的年代还是今天这样富裕的年代)。我很肯定地说:老王是非常孤独的,老王对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求。所以他和作者在车上有着很投机的聊天,所以他才说那住了多年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所以他才反复强调最后送鸡蛋和香油不是为了换钱,甚至他说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由“同情”“不尊重”到“距离”“冷漠”。
大家都知道,解读最后一句话是解读《老王》全文的关键,而解读“愧怍”的原因,又是解读这句话的关键。那么作者为什么“愧怍”呢?www-2-1-cnjy-com
记得第一次听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教学的思路是,先认识老王的善良,再认识老王的不幸,然后提问:对这些不幸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要同情,要关心,要帮助。再讨论:“我”关心了吗?结论是关心了但关心得还不够,帮助了但帮助得还不多,所以“我”很“愧怍”。最后出示一组弱者的照片,号召同学们要关心弱者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现在这种解读似乎已经少了,因为这显然是有悖文本的。作者并非因为没有同情没有关心老王而“愧
怍”。现在听得多的说法是:“我”对老王只有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施与,而没有平视的尊重和理解。这似乎是有深度的。但要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回到我们前面说过的问题:老王需要什么?老王最需要“平视的尊重”吗?我想,这可能没有真正理解老王。以我对老王一类人的理解,或者从文本看,老王似乎并不会奢望杨绛这样有身份的文化人对自己进行“平视”和“尊重”吧。2-1-c-n-j-y
理解杨绛到底为什么“愧怍”,不能不关注她内心对老王这个人的定位,即她把他当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则不能回避文章中那个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段落。这个段落是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的:为什么作者同情老王,却用这样的笔调描写他?为什么这个段落和文章前后的笔触完全不一样?至今我仍不敢说,对这样的问题有了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了一些文章的解说,似乎也没有发现让人信服的观点。但我有一点感触非常强烈,即从这个段落中读出了作者和老王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作者面对僵尸一般的老王的强烈的冷静,或者甚至可以说是冷漠。我想,倘若写钱先生,写女儿圆圆,作者是绝不会这样写的。就是说,在“我”心中老王远不是她的亲人(我知道,这是苛求作者),而只是一个熟人,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一个曾经帮助过的人,一个有过鸡蛋换钱的来往的人。我说不清楚这是什么笔法,但我敬佩作者敢于如此客观地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态。这是需要勇气的,是难能可贵的、令人尊敬的品格。但我们不能因为对杨绛先生的敬重而不敢正视这一段;我们不能因此而回避和误读这个段落中“我”的冷静、冷漠,甚至有一点自私。事实上,杨绛先生的令人可敬不会因为这一点受到影响,而是恰恰相反。首先,这不是她个人品行的缺陷,而是他们那一类人共性的自私和虚伪,是“我”那一类人和老王这一类人集体的距离和阶级的距离,而作者敢于揭示出自我的虚伪和矫情,便是一个尤为值得敬重的人。
4.由读懂到学会读懂。
我曾不厌其烦地强调: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可惜的是,很多阅读教学还仅仅是追求让学生读懂文本。《老王》的教学尤其如此。不少老师教学《老王》,就是让学生得到某一个思想。我以为,这是远离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对于学会阅读的训练。比如读《老王》,我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层次去读:抓住文章中概括性的词语读;抓住作者写的主要事件读;抓住别人对老王的态度读;从老王的内心需求去读;从老王和“我”之间的关系去读。这是阅读的角度,是阅读的层次,也是阅读的方法。解读“我”和老王之间的距离,先从文章最难理解的描写僵尸一样的老王的那一段中去感受“我”和老王的距离,再抓住“我知道”那一句话进行突破,再通过对老王心理的揣摩解读老王内心对“我”的定位,明确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之后再回读课文从中寻找“距离”的具体表现。如此用心的安排,并不是为了实现我的什么教学意图,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会解读文本。21*cnjy*com
另外,解读这篇文本,大家都会强调如何抓住关键句读懂全文,而我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更想强调如何由全文读懂“一句话”。这并非是要标新立异,其用意正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辩证的阅读策略。【来源: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