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17届高三(上)第三次综合能力化学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益阳市2017届高三(上)第三次综合能力化学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7-01-27 15:4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第三次综合能力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标准状况下①6.72L
CH4②3.01×1023个HCl分子
③13.6g
H2S
④0.2mol
NH3,下列对这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大到小表达正确的是(  )
a.体积②>③>①>④b.密度②>③>④>①
c.质量②>③>①>④d.氢原子个数①>③>④>②
A.abc
B.bcd
C.abcd
D.acd
2.下列实验操作导致所读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小的是(假设其他操作均正确)(  )
A.滴定终点时对滴定管仰视读数:28.80mL
B.将NaCl固体置于托盘天平右盘称量:左盘砝码(8g)和游码(0.6g)读数的和为8.6g
C.中和热测定时用铜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测定反应的最高温度:30.4℃
D.用量筒量取硝酸时,俯视读数:5.8mL
3.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a+、Cu2+、Cl﹣、OH﹣
B.K+、Ca2+、HCO3﹣、OH﹣
C.Fe2+、H+、SO42﹣、NO3﹣
D.Na+、CO32﹣、OH﹣、K+
4.下列关于有机物结构、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的分馏、裂化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B.乙烯分子与苯分子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说明二者所含碳碳键相同
C.甲烷、苯、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D.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都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5.下列各组溶液,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
①Al2(SO4)3和KOH
②稀盐酸和稀Na2CO3
③NaAlO2和H2SO4④Ba(OH)2和NaHCO3.
A.①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有X,Y两种原子,X原子的M电子层比Y原子的M电子层少3个电子,Y原子的L电子层的电子数恰为X原子的L层电子数的2倍,则X,Y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为(  )
A.C和Al
B.N和Be
C.Si和B
D.Mg和S
7.下列实验装置选择正确,能达到目的是(  )
A.
测定酸碱反应中和热
B.
测定反应速率
C.
实现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D.
测定食醋浓度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8题-第1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53分)
8.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喷泉实验.其中A、F分别为硫化氢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硫化氢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内液体a可选用  (选填以下选项的代号).
A.盐酸
B.浓硫酸
C.稀硫酸
D.稀硝酸
(3)虚线框内应添加必要的除杂装置,请从上图的“备选装置”中选择合适装置的编号,填入下列空格.B  、D  、E  .
(4)打开K1、K2,将常温压下的H2S、Cl2以体积比1:1充满烧瓶后,烧瓶中发生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关闭K1、K2,始终看不到烧瓶内产生“喷泉”现象,理由是:  .
(5)在操作(4)的基础上,引发喷泉操作方法是  .
9.工业上可由天然气为原料制备甲醇,也可由水煤气合成甲醇.
(1)已知2CH4(g)+O2(g)═2CO(g)+4H2(g)△H=akJ/mol;CO(g)+2H2(g)=CH3OH(g)△H=bkJ/mol.试写出由CH4和O2制取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  .
(2)还可以通过下列反应制备甲醇:CO(g)+2H2(g)═CH3OH(g).图甲是反应时CO(g)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用CO表示平均反应速率v(CO)=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3)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CO和20mol
H2,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T)、压强(P)的变化如乙图所示.
①下列说法不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H2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H的生成速率的2倍
B.H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C.体系中H2的转化率和CO的转化率相等
D.体系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②比较A、B两点压强大小PA  PB(填“>、<、=”).
③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时,容器的体积为20L.如果反应开始时仍充入10molCO和20molH2,则在平衡状态B时容器的体积V(B)=  L.
(4)以甲醇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可制成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为惰性电极).
①若KOH溶液足量,则电池负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若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为1.0mol,当有0.75mol甲醇参与反应时,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0.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A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D是食盐的主要成分,C和F都是无色气体,反应①和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1)F的化学式为  ;
(2)写出B→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A与一种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1.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图(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1)A的化学名称是  ;
(2)B和A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类型为  ;
(3)D的结构简式为  ;
(4)F的结构简式为  ;
(5)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
 
2016-2017学年湖南省益阳市高三(上)第三次综合能力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标准状况下①6.72L
CH4②3.01×1023个HCl分子
③13.6g
H2S
④0.2mol
NH3,下列对这四种气体的关系从大到小表达正确的是(  )
a.体积②>③>①>④b.密度②>③>④>①
c.质量②>③>①>④d.氢原子个数①>③>④>②
A.abc
B.bcd
C.abcd
D.acd
【考点】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
【分析】a、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据此判断;
b、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c、计算各物质的质量进行比较;
d、计算出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结合化学式判断H原子的物质的量,据此解答.
【解答】解:①6.72L
CH4
物质的量为=0.3mol,②3.01×1023个HCl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③13.6g
H2S
的物质的量为=0.4mol,④0.2mol
NH3.
a.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体积体积②>③>①>④,故a正确;
b.各物质的摩尔质量分别为①CH4
为16g/mol②HCl为36.5g/mol
③H2S
为34g/mol④NH3为17g/mol,相同条件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所以密度②>③>④>①,故b正确;
c.各物质的质量分别为①CH4
为0.3mol×16g/mol=4.8g②HCl为0.5mol×36.5g/mol=33.25g
③H2S
13.6g④NH3为0.2mol×17g/mol=3.4g,所以质量②>③>①>④,故c正确;
d.各物质中H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①CH4
为0.3mol×4=1.2mol②HCl为0.5mol③H2S
0.4mol×2=0.8mol④NH3为0.2mol×3=0.6mol,所以氢原子个数①>③>④>②,故d正确.
故选C.
 
2.下列实验操作导致所读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小的是(假设其他操作均正确)(  )
A.滴定终点时对滴定管仰视读数:28.80mL
B.将NaCl固体置于托盘天平右盘称量:左盘砝码(8g)和游码(0.6g)读数的和为8.6g
C.中和热测定时用铜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测定反应的最高温度:30.4℃
D.用量筒量取硝酸时,俯视读数:5.8mL
【考点】中和滴定;计量仪器及使用方法;中和热的测定.
【分析】A、根据滴定管的结构以及仰视液面偏低;
B、根据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特别注意“左物右码”,若放反时可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得出物质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C、根据铜棒导热,使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散失;
D、根据量筒的结构以及俯视液面偏高;
【解答】解:A、滴定终点时对滴定管仰视读数,读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大,故A错误;
B、由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砝码和药品放反了,已知砝码质量为8g,游码质量为0.6g,再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即8g=药品质量+0.6g,所以药品实际质量7.4g,读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大,故B错误;
C、铜棒导热,使反应中放出的热量散失,温度降低,比真实值小,故C正确;
D、俯视液面偏高,所读出的数值比真实值大,故D错误;
故选:C.
 
3.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Na+、Cu2+、Cl﹣、OH﹣
B.K+、Ca2+、HCO3﹣、OH﹣
C.Fe2+、H+、SO42﹣、NO3﹣
D.Na+、CO32﹣、OH﹣、K+
【考点】离子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等,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则离子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Cu2+、OH﹣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共存,故A错误;
B.Ca2+、HCO3﹣、OH﹣结合生成沉淀和水,不能共存,故B错误;
C.Fe2+、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故C错误;
D.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有机物结构、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的分馏、裂化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B.乙烯分子与苯分子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说明二者所含碳碳键相同
C.甲烷、苯、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D.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都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考点】苯的性质;乙烯的化学性质;苯的同系物;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煤的干馏和综合利用;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分析】A.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
B.苯中不含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其化学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
C.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醇、羧酸和酯类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D.油脂属于小分子化合物.
【解答】解:A.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苯中不含碳碳双键和碳碳单键,所有碳原子之间形成一个大π键,但苯能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
C.在一定条件下,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醇、羧酸和酯类都能发生取代反应,注意酯类的水解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故C正确;
D.油脂属于小分子化合物,但油脂中含有酯基,所以能水解,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各组溶液,只用胶头滴管和试管,不用其它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
①Al2(SO4)3和KOH
②稀盐酸和稀Na2CO3
③NaAlO2和H2SO4④Ba(OH)2和NaHCO3.
A.①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
【分析】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任何化学试剂就可以鉴别的物质可以采用相互滴加的方法检验,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的可以鉴别,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①将Al2(SO4)3溶液滴入KOH溶液中,先没有明显现象,后生成白色沉淀,将KOH溶液滴入Al2(SO4)3溶液中,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溶解,二者显现不同,可鉴别,故①正确;
②稀盐酸逐滴滴加到碳酸钠溶液,先生成碳酸氢钠,后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现象先不产生气泡,一定时间后产生气泡,碳酸钠逐滴滴加到盐酸中立刻生成二氧化碳,产生气泡,二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②正确;
③NaAlO2溶液、H2SO4溶液与量有关,硫酸少量逐滴滴加到偏铝酸钠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最后白色沉淀溶解,偏铝酸钠溶液逐滴滴加到硫酸中,反应生成硫酸铝和硫酸钠,不会产生沉淀,二者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③选;
④Ba(OH)2和NaHCO3,二者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与反应顺序无关,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④不选;
故选:C.
 
6.有X,Y两种原子,X原子的M电子层比Y原子的M电子层少3个电子,Y原子的L电子层的电子数恰为X原子的L层电子数的2倍,则X,Y元素的元素符号分别为(  )
A.C和Al
B.N和Be
C.Si和B
D.Mg和S
【考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X原子的M电子层比Y原子的M电子层少3个电子,说明Y原子的L层已经排满8个电子,Y原子的L电子层的电子数恰为X原子的L层电子数的2倍,则X原子L层电子数为4,故Y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3,据此判断X、Y元素.
【解答】解:X原子的M电子层比Y原子的M电子层少3个电子,说明Y原子的L层已经排满8个电子,Y原子的L电子层的电子数恰为X原子的L层电子数的2倍,则X原子L层电子数为4,故X为碳元素,碳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0,所以Y原子的M层电子数为3,故Y为铝元素.即X为:C;Y为Al.
故选:A.
 
7.下列实验装置选择正确,能达到目的是(  )
A.
测定酸碱反应中和热
B.
测定反应速率
C.
实现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D.
测定食醋浓度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A.图中缺少搅拌器;
B.气体可从长颈漏斗逸出;
C.可构成Cu、Zn原电池;
D.图中为酸式滴定管.
【解答】解:A.测定中和热时,为充分反应,应用环形玻璃棒搅拌,故A错误;
B.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应用分液漏斗,故B错误;
C.锌为负极,铜为正极,能进行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形成原电池,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可腐蚀玻璃,应用碱式滴定管,故D错误;
故选C.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8题-第10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53分)
8.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喷泉实验.其中A、F分别为硫化氢和氯气的发生装置,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硫化氢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
(2)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内液体a可选用 AC (选填以下选项的代号).
A.盐酸
B.浓硫酸
C.稀硫酸
D.稀硝酸
(3)虚线框内应添加必要的除杂装置,请从上图的“备选装置”中选择合适装置的编号,填入下列空格.B Ⅲ 、D Ⅰ 、E Ⅱ .
(4)打开K1、K2,将常温压下的H2S、Cl2以体积比1:1充满烧瓶后,烧瓶中发生的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H2S+Cl2=2S↓+2HCl ;关闭K1、K2,始终看不到烧瓶内产生“喷泉”现象,理由是: 烧瓶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不能产生压强差,故无喷泉现象 .
(5)在操作(4)的基础上,引发喷泉操作方法是 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或将烧瓶微热,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HCl与烧杯中溶液接触,即可引发喷泉或者用冰水或其它制冷剂浇在烧瓶上,以减小烧瓶内气体的压强,烧杯中溶液通过导管进入烧瓶内与HCl气体接触,即可引发喷泉 .
【考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分析】(1)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注意稀盐酸和二氧化锰不反应.
(2)利用FeS与弱氧化性的强酸来制取硫化氢气体,注意不能选强氧化性的酸;
(3)根据杂质的性质选择除杂装置.
(4)氯气和硫化氢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硫单质,由此写出反应方程式;根据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始终看不到烧瓶内产生“喷泉”现象是由于不能产生压强差;
(5)根据产生“喷泉”的原理引发喷泉操作方法是想方设法使内外产生压强差来分析.
【解答】解:(1)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利用FeS与弱氧化性的强酸来制取硫化氢气体,故选AC;
(3)硫化氢中混有水蒸气,硫化氢是强还原性气体,要除去水蒸气只能用固体P2O5干燥,故B选Ⅲ;制取的氯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氯气也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除去氯化氢气体,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食盐水中含有氯离子,能抑制氯气的溶解,所以要想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E应选Ⅱ;水蒸气常用浓硫酸除去,故D选Ⅰ;
故答案为:Ⅲ;Ⅰ;Ⅱ;
(4)氯气和硫化氢在常温下混合就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硫单质,方程式为H2S+Cl2=2S↓+2HCl;根据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始终看不到烧瓶内产生“喷泉”现象是由于烧瓶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不能产生压强差,故无喷泉现象,
故答案为:H2S+Cl2=2S↓+2HCl;烧瓶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相同,不能产生压强差,故无喷泉现象;
(5)根据产生“喷泉”的原理引发喷泉操作方法是想方设法使内外产生压强差,所以常见的方法有: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或将烧瓶微热,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HCl与烧杯中溶液接触,即可引发喷泉或者用冰水或其它制冷剂浇在烧瓶上,以减小烧瓶内气体的压强,烧杯中溶液通过导管进入烧瓶内与HCl气体接触,即可引发喷泉;故答案为:用手(或热毛巾)将烧瓶捂热或将烧瓶微热,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HCl与烧杯中溶液接触,即可引发喷泉或者用冰水或其它制冷剂浇在烧瓶上,以减小烧瓶内气体的压强,烧杯中溶液通过导管进入烧瓶内与HCl气体接触,即可引发喷泉.
 
9.工业上可由天然气为原料制备甲醇,也可由水煤气合成甲醇.
(1)已知2CH4(g)+O2(g)═2CO(g)+4H2(g)△H=akJ/mol;CO(g)+2H2(g)=CH3OH(g)△H=bkJ/mol.试写出由CH4和O2制取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 2CH4(g)+O2(g)=2CH3OH(g)△H=(a+2b)kJ/mol .
(2)还可以通过下列反应制备甲醇:CO(g)+2H2(g)═CH3OH(g).图甲是反应时CO(g)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用CO表示平均反应速率v(CO)= 0.075mol L﹣1 min﹣1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3)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CO和20mol
H2,CO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T)、压强(P)的变化如乙图所示.
①下列说法不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AC .(填字母)
A.H2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H的生成速率的2倍
B.H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C.体系中H2的转化率和CO的转化率相等
D.体系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②比较A、B两点压强大小PA < PB(填“>、<、=”).
③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时,容器的体积为20L.如果反应开始时仍充入10molCO和20molH2,则在平衡状态B时容器的体积V(B)= 4 L.
(4)以甲醇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可制成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为惰性电极).
①若KOH溶液足量,则电池负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H3OH﹣6e﹣+8OH﹣=CO32﹣+6H2O .
②若电解质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为1.0mol,当有0.75mol甲醇参与反应时,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K+)>c(HCO3﹣)>c(CO32﹣)>c(OH﹣)>c(H+) .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1)已知:①2CH4(g)+O2(g)═2CO(g)+4H2(g)△H=akJ/mol
②CO(g)+2H2(g)=CH3OH(g)△H=bkJ/mol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2可得:2CH4(g)+O2(g)=2CH3OH(g);
(2)随反应进行,CO浓度减小、甲醇浓度增大,由图可知,10min到达平衡,CO浓度变化为(0.9﹣0.15)mol/L=0.75mol/L,再根据v=计算v(CO);
化学平衡常数是指: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系数次幂之积与反应物的浓度系数次幂之积的比,固体、纯液体不需要在化学平衡常数中写出;
(3)①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同种物质的正逆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由此衍生的其它一些量不变,判断平衡的物理量应随反应进行发生变化,该物理量由变化到不变化说明到达平衡;
②温度一定时,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
③A、B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时,容器的体积为20L,CO转化率为50%,则转化的CO为10mol×50%=5mol,则:
CO(g)+2H2(g)═CH3OH(g)
起始量(mol):10
20
0
变化量(mol):5
10
5
平衡量(mol):5
10
5
平衡常数K===4,
计算B状态时各组分物质的量,再结合平衡常数计算体积;
(4)①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甲醇在负极失去电子,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根离子与水;
②当有0.75mol甲醇参与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是0.75mol,和1mol氢氧化钾反应,根据元素守恒:n
(K2CO3)+n
(KHCO3)=0.75mol,2n
(K2CO3)+n(KHCO3)=1mol,联立解得:n
(K2CO3)=0.25mol,n
(KHCO3)=0.5mol,溶液呈碱性,且水解程度不大.
【解答】解:(1)已知:①2CH4(g)+O2(g)═2CO(g)+4H2(g)△H=akJ/mol
②CO(g)+2H2(g)=CH3OH(g)△H=bkJ/mol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2可得:2CH4(g)+O2(g)=2CH3OH(g)△H=(a+2b)kJ/mol,
故答案为:2CH4(g)+O2(g)=2CH3OH(g)△H=(a+2b)kJ/mol;
(2)随反应进行,CO浓度减小、甲醇浓度增大,由图可知,10min到达平衡,CO浓度变化为(0.9﹣0.15)mol/L=0.75mol/L,则v(CO)==0.075mol L﹣1 min﹣1;
CO(g)+2H2(g)═CH3OH(g)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K=,
故答案为:0.075mol L﹣1 min﹣1;;
(3)①A.H2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H的生成速率的2倍,均表示正反应速率,反应始终按该比例关系进行,不能说明到达平衡,当H2的消耗速率等于CH3OH的消耗速率的2倍时,反应到达平衡,故A错误;
B.H2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是化学平衡的特征,达到了平衡,故B正确;
C.氢气、CO的转化率与它们起始物质的量有关,平衡时不一定相等,若起始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算量之比,转化率始终相等,故C错误;
D.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减小,平均摩尔质量增大,混合气体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说明达到了平衡,故D正确.
故选:AC;
②温度一定时,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的转化率增大,故压强PA<PB,
故答案为:<;
③若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时,容器的体积为20L,CO转化率为50%,则转化的CO为10mol×50%=5mol,则:
CO(g)+2H2(g)═CH3OH(g)
起始量(mol):10
20
0
变化量(mol):5
10
5
平衡量(mol):5
10
5
平衡常数K===4,
如果反应开始时仍充入10molCO和20molH2,在平衡状态B时CO转化率为80%,则转化的CO为10mol×80%=8mol,则:
CO(g)+2H2(g)═CH3OH(g)
起始量(mol):10
20
0
变化量(mol):8
16
8
平衡量(mol):2
4
8
设体积为VL,则=4,解得V=4,
故答案为:4;
(4)①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甲醇在负极失去电子,碱性条件下生成碳酸根离子与水,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8OH﹣=CO32﹣+6H2O,
故答案为:CH3OH﹣6e﹣+8OH﹣=CO32﹣+6H2O;
②当有0.75mol甲醇参与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是0.75mol,和1mol氢氧化钾反应,根据元素守恒:n
(K2CO3)+n
(KHCO3)=0.75mol,2n
(K2CO3)+n(KHCO3)=1mol,联立解得:n
(K2CO3)=0.25mol,n
(KHCO3)=0.5mol,溶液呈碱性,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K+)>c(HCO3﹣)>c(CO32﹣)>c(OH﹣)>c(H+),
故答案为:c(K+)>c(HCO3﹣)>c(CO32﹣)>c(OH﹣)>c(H+).
 
10.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能相互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A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D是食盐的主要成分,C和F都是无色气体,反应①和②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1)F的化学式为 H2 ;
(2)写出B→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Cl+AgNO3=AgCl↓+HNO3 ;
(3)写出A与一种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CaCO3↓+2NaOH .
【考点】无机物的推断.
【分析】根据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D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所以D是氯化钠,A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所以A是可溶性碳酸盐,A会转化成氯化钠,所以A是碳酸钠,C和F都是无色气体,A会转化成C,所以C是二氧化碳,氯化钠会转化成E,B也会转化成E,且有沉淀生成,E可以是氯化银沉淀,B会与碳酸钠反应,所以B可以是盐酸,盐酸会生成无色气体F,所以F可以是氢气,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解:根据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D是食盐的主要成分,所以D是氯化钠,A可以与酸、碱、盐三类物质发生反应,所以A是可溶性碳酸盐,A会转化成氯化钠,所以A是碳酸钠,C和F都是无色气体,A会转化成C,所以C是二氧化碳,氯化钠会转化成E,B也会转化成E,且有沉淀生成,E可以是氯化银沉淀,B会与碳酸钠反应,所以B可以是盐酸,盐酸会生成无色气体F,所以F可以是氢气,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F的化学式为:H2,
故答案为:H2;
(2)B→E的反应是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故答案为:HCl+AgNO3=AgCl↓+HNO3;
(3)通过推导,可知A是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答案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1.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为原料衍生出部分化工产品的反应如图(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1)A的化学名称是 乙醇 ;
(2)B和A反应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类型为 酯化反应 ;
(3)D的结构简式为  ;
(4)F的结构简式为 CH3COOCH2CH2OOCCH3 ;
(5)D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CH3CHO .
【考点】有机物的推断.
【分析】乙烯与水加成生成乙醇A,A为C2H5OH,乙醇催化氧化生成B,结合B的分子式可知B为CH3COOH,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C,C为CH3COOC2H5,乙烯与氧气反应生成D(C2H4O),D为环氧乙烷,因为后面生成物要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按1:2反应,D→E是开环加成反应,故E为乙二醇,乙二醇与乙酸反应生成F(C6H10O4),F为二乙酸乙二酯(),据此解答.
【解答】解:乙烯与水加成生成A,A为C2H5OH,乙醇催化氧化生成B,结合B的分子式可知B为CH3COOH,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C,C为CH3COOC2H5,乙烯与氧气反应生成D(C2H4O),D为环氧乙烷,因为后面生成物要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按1:2反应,D→E是开环加成反应,故E为乙二醇,乙二醇与乙酸反应生成F(C6H10O4),F为二乙酸乙二酯().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C2H5OH,名称为乙醇,故答案为:乙醇;
(2)B和A反应是乙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反应方程式为:,该反应的类型为酯化反应;
故答案为:;酯化反应;
(3)由上述分析可知,D为环氧乙烷,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
(4)由上述分析可知,F为二乙酸乙二酯,结构简式为CH3COOCH2CH2OOCCH3,
故答案为:CH3COOCH2CH2OOCCH3;
(5)D为,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CH3CHO,
故答案为:CH3CHO.
 
2017年1月22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