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1.掌握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归纳变化的特征。
2.通过研读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相关的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由1900年宜昌城和现在宜昌城的两副照片导入新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宜昌百年的变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然后,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简单分析。
活动2【讲授】感受宜昌的变迁
步骤一: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近代以来,宜昌在衣、食、住、风俗习惯方面不断变迁的图片。
步骤二:学生在感受宜昌变迁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
2.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饮食上有何变化
3.观察以下图片(图片略)
请思考: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了什么问题
步骤三:让学生结合宜昌的变迁,归纳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表现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充分感受宜昌在一百多年中,发生在衣、食、住,习俗等方面的变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宜昌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宜昌看中国,加深了解中国社会发生的变迁。
活动3【活动】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
步骤一:
教师利用白板展示探究题目和材料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风尚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掠夺原料,开辟市场。举凡刻有西方烙印的各种外来文化,……开始登陆中国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社会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
材料四、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宽阔的马路、地下水道、自来水供应、电灯照明等,在一些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
平方米,到1998
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了18.7
平方米,2006
年底达到27
平方米。
步骤二:组织学生讨论、展示,教师逐一点评。
活动4【活动】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
评论
( http: / / www.21cnjy.com"
\l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步骤一:教师创设情境(情境略)
步骤二:学生围绕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步骤三: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明显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活动5【活动】反思现实、总结认识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和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创设情境的形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拓展题,让学生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我们民族传统节日,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共47张PPT)
一个城市的变迁
探寻宜昌百年社会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
单元导言分析
Why(变迁原因)
When(变迁时间)
近代(1840—1949)
现代(1949至今)
What(变迁的内容)
1、衣食住行
2、大众传媒
3、习俗
变迁
1、西方文化冲击
2、政局更替
3、政府政策
……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课标分解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840
1949
1860
鸦片
战争
洋务
运动
1911
辛亥
革命
新中国
成立
1978
改革
开放
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
从传统走向近代化
政治上:从专制、人治走向民主、法治
经济上:从自然经济走向机器大生产、市场经济
“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
……
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服装是一种记忆,它们的变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一、服饰(宜昌记忆)
威尔逊的宜昌朋友
1900年
宜昌收藏家收藏的近代宜昌人照片
20世纪初
近代宜昌妇女旗袍照片
提示 各具特色,既有非常传统的长袍马褂,也有非常现代的西服革履,更有中西合璧的旗袍。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1.以上图片反映了我国近代服饰有何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
“文革”时期的服装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
红装爱武装。
改革开放后
二、饮食方面(宜昌味道)
传统中餐
中西餐并行于世
比较中西餐饮食有何区别?
中餐:把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为最高准则。
1、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
2.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饮食上有何变化?
提示 西餐种类丰富,且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2、新中国成立后凭票购粮
二、饮食方面
3、改革开放后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1988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票证呢?
三、住房方面(宜昌印记)
1、外国人来宜昌后,西式洋房开始出现.
三、住房方面
2、新中国成立后,宜昌住房情况
3、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三、住房方面
知识拓展:中国各地民居特色
江南民居
三、住房方面
原蒙古包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方四合院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剪辫、易服、放足。
1903年,秭归泄滩的茶馆
断发: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宜昌风俗)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请观察这两幅图: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请思考: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了什么问题?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传统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国时已开始改革。
婚姻的变迁
传统婚姻
现代婚姻
改革开放后:休闲方式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四、习俗风尚的变化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婚丧仪式的简化
社交礼仪的变化
休闲娱乐的多样化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但广大农村地区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
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来
衣
食
住
习俗风尚
西装、中山装、旗袍
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出现欧式洋房或
中西合璧的豪宅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仪式
社交礼仪简化
衣着朴素
食物简单
住房拥挤
保障基本物质
知识结构
由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1988“菜篮子工程”
1995年城镇“安居工程”
休闲方式多样化
社会风尚文明
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风尚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掠夺原料,开辟市场。举凡刻有西方烙印的各种外来文化,……开始登陆中国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文明史观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社会生活方面,提倡“自由、平等、友爱为纲”的公民道德,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
。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政府政策的推动
材料三、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
材料四、清政府在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如宽阔的马路、地下水道、自来水供应、电灯照明等,在一些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7
平方米,到1998
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了18.7
平方米,2006
年底达到27
平方米。”
先进的中国人的倡导
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的出现。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为居民居住条件改善提供了物质保障。
根本原因
【创设情景】
1930年10月1日,由中国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长官庄士敦,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前,举行了中英交收典礼。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归还了中国。王家桢到四乡走访一天,乡下的农民勤劳淳朴,只有一点他的印象很深,他竟没有看见一个男人尾不带发辫的,没有看见一个女人是不裹小脚的,这已经是民国十九年了!
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地域不平衡
宋美龄
倪桂珍
宋耀如
宋子良
宋庆龄
宋子文
宋蔼龄
宋子安
宋氏家族合影(一九一七年)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西、洋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1、明显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
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
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
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
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
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
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
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
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
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
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小结:
1.(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局部训练
考查意图:社会生活变迁的时间
D
2、《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A
考查: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3、(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C
考查意图: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1.(2012广东)“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考查意图:社会生活变迁的时间
体验高考
2.(2013.浙江文综)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
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考查意图: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体验高考
3.(2012·天津文综·4)右
图介绍内容所反映
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年1月10日
考查意图: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