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件(25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件(25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26 18:12:36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年腊月,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忙着预备各种年货。一天,大队代销店到了一批有红色碎花儿的棉布,很是好看,我的一位堂姐也很想买到几尺这样的棉布,做一件节日的盛装。可是因为家里没有布票,无法买布。那时买东西都要有个票证的,如买粮吃饭要粮票,买猪肉要肉票,买油要油票等。第二天,婶娘在村里、邻村挨家挨户借布票。等到第二天中午,婶娘终于凑齐了做一件袄褂所需的布票。马上赶到了代销店,但营业员告诉她,那种碎花儿的棉布上午就卖完了。堂姐一下子呆了,泪水无声地在脸上流淌。同学们,当时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今天为什么已没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发生呢 这节课的学习将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合作探究1】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材料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 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 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 你赞同哪种观点
(1)共同出发点:继承毛泽东思想。
(2)不相同。
(3)前者主张教条主义地继承毛泽东思想,实际上是违背毛泽东思想;后者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真正继承了毛泽东思想。
(4)我赞成第二种观点。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合作探究2】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3】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本目的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4】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是否得到健康发展,所以要选择农业首先改革。
其次,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
另外,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则: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实行: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试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作用: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合作探究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②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③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④发展后果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6】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采取的措施):
①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
①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
②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小结: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这一体制的建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通过学习,同学们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经过,还要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
练习与巩固(略)(共25张PPT)
中国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推翻三座大山、
建立新中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
中国梦---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一、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明确目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三、巨大成就: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文革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3)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
2.内容:
(1)
思想上:重新确立“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以
为中心;并作出实行
的决定。
(3)组织上:形成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邓小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伟大转折战略决策
粮票
股票
找市场
找市长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凤阳花鼓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附注:
全村有20户人,常年外出讨饭的有19户。
(一)
勇于实践: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二、明确目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
勇于实践: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农村
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2)实行:
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一些农村率先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

(3)影响:
①使农民有了
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开始历史性的变革。
②推动了农村改革的深入(管理体制改革):1983年中央撤销了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
、镇政府;撤消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目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人民公社
家庭承包责任制
生产
改革前
改革后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
农村
集体生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生产大队
村民委员会
人民公社
乡、镇政府
管理方式
★注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变化,但是,土地所有制仍然是

公有制
单位:亿公斤
0.77
5.02
6.70
7.15
0
1
2
3
4
5
6
7
8
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中国文明网》:小岗村--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先行者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以前21年增长的粮食。
——《邓小平时代》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A
材料1: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思考: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政企职责不明。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体制的弊端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全面展开、中心环节: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

(3)内容:
①管理体制变化:实行
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②所有制变化:单一公有制经济→以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制度变化:平均主义、大锅饭→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意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计划经济
企业活力
政企
公有制
按劳分配
城市
改革前
改革后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单一公有制
平均主义
扩大自主权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按劳分配
多种方式
1986年我国总财力为3890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半。我国的电力、钢、煤炭、石油产量,上升到占世界第五、四、二、五位;1986年和1978年相比,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424元,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从316元增加到828元。消费质量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变化,促进了城乡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
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A
时间
重大事件或会议
理论发展
为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理论和实践前提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
经济手段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理论探索:
1978年
1992年
1992年
1993年
1997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五大
三转一响“——
50-70年代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
80-9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1世纪手机,电脑,汽车,房子
三、巨大成就:
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不但解决温饱问题,而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
新目标迈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本建立
大家来找茬---张老伯的见闻
1978年:
看到文革结束,“四人帮”被粉碎
在乡广播里听到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自己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想种什么种什么
1984年:
某拖拉机厂主动打广告,到村里推销机器
大儿子在工厂里干的好,提高了工资
在电视里看到苏联解体
90年代初:
到城里还得用粮票了,商品只能在国营商店购买
小儿子搞个体,买上了小汽车
小女儿从深圳打工回家过年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因此,
“中国梦”(  )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
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
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由于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公社的规模都很大。“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严重泛滥,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以及社员的劳力、财物无偿调用。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把政治、经济各种权力集中在公社,基层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纪实》
我们分田到户.
每户户主鉴字盖章.
如以后能干.
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牢刹头也干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探究一
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
中国
正在远离马克思
探究二
中国真的远离社会主义道路了吗?中国的改革开放遇到了什么困惑?
2001年的浦东新区
上海贝岭微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这些装备,全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没有它们,贝岭公司的高技术生产根本无从谈起。
“你们看,这些设备是姓‘资’还是姓‘社’?”
“它们姓‘社’。
资本主义国家的设备、技术、管理,拿来为我们社会主义所用,那就是姓‘社’了。”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邓小平南方谈话
社会生产力
综合国力
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