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件(27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件(27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26 18:15:34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PPT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讲话,复习回顾: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有哪些
提示:1952
1953-1956
1956
1958
1960
1966-1976
活动2【讲授】概念解读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出示: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PPT展示本课思维导图
【概念解读】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1.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2.计划经济(Command
economy),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活动3【讲授】改革背景
一、为何改革——改革背景
在上节课我们讲了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惨重。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
“文革”结束后,全国人民都希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但事实却是国民经济在两年时间里仍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解脱,那是什么束缚住了人们的思想呢 我们一起来看材料。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两个凡是”是由文革结束后我国当时的国家主席华国锋提出的。“两个凡是”实际上也就是说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坚持文革中的决策)。那毛主席有没有说错话的时候呢 当然有,文革的动乱就是毛主席的错误指示导致的。“两个凡是”的提出再次把人们的思想束缚起来了,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而这样的指导思想还影响了我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使我国的经济也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
这个时候的人们亟待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这样,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应运而生。这次讨论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开端,在全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
在这之后不久(1978年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次讲话为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一个指导思想。
至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已经是水到渠成,所以在1978年12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4第一目内容,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并探讨这次会议具有什么意义
活动4【讲授】改革过程
二、如何改革——改革过程
【过渡】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会后,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那么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在哪里展开呢 (农村还是城市 )
【合作探究】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 结合课本P57【学习延伸】的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什么地位呢 (基础地位)
另外,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在那种体制下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就是形容这种状况的(出示顺口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这种你偷懒,我偷懒,大家都偷懒的状况长久的发展下去,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到1978年的时候全国有2亿农民吃不饱饭(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为8亿多,农民有七亿。)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的试验。同学们知道是哪里最先开始了农村改革的试验吗 (安徽、四川,其中又是安徽小岗村最先开始改革的)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概念解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个概念,我们把它分解开来进行了解。所谓家庭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来进行农业生产(过去以生产队为基础);联产,是指粮食产量与劳动直接挂钩;承包,指的是农民借集体的地来进行生产,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从这个借字,我们可以看出土地的所有权依然是归国家所有的,农民有的是生产自主权。)责任,指的是自己负责,不管你赚了还是亏了,都得自己负责。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作为农民,你只需要“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一个农民家庭如果生产了1000斤粮食,交给国家和集体200斤后,剩下的800斤就是自己的了,这会有什么作用呢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PPT展示《安徽凤阳粮食产量示意图》与《全国粮食产量示意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也逐年增加。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人民公社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到取83年的时候,我国的农村基层政权发生了改变:(什么改变呢 )人民公社被乡、镇政府重新取代,人民公社下的生产大队被村民委员会取代。

农村体制改革的成功又促进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企业上,那当时的企业有什么需要改革的呢 我们通过材料来看一下。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从这两则材料中你能看出什么 (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那为什么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呢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我们在企业中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有很严重的弊端。(它的弊端大家可以看一下56页的历史纵横。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由国家大包大揽,政企的职责不分等等。)这种体制最终导致企业失去了活力。所以我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要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那在这之后,我们是如何来搞活企业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
最后一段,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在课本上勾画下来。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确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
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活动5【练习】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③鼓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④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5.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召开于1978年底
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6.“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8.
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死账”被清算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共27张PPT)
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习近平
复习回顾: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有哪些?
提示:1952
1953-1956
1956
1958
1960
1966-1976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私有制
概念解读
为何改革
如何改革
城市
公有制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改革如何
农村
发展国民经济
(最终目的)
手段
手段
核心:放
核心:收
基础
促进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计划经济(Command
economy),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概念解读
一、为何改革——改革背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光明日报》
1978年12月13日
看视频,思历史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4第一目内容,找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并探讨这次会议具有什么意义?
重新确立…
抛弃……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转折一:“左”倾
——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______和______的起点。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
分别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会议名称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纠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二、如何改革——改革过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改革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
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现实原因: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此外,当时的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的试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安徽凤阳粮食产量
1984年
1978年
40731亿公斤
30477亿公斤
全国粮食产量
增长33.6%
改革前
改革后
生产方式
分配方式
管理方式
农村
集体生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生产大队
村民委员会
人民公社
乡、镇政府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订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从以上案例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或结论
企业没有自主权,管理僵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计划经济下
政企不分
缺乏自主权
没有活力
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中心
环节
改革
内容
成果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背景:农村的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改革
开放
转折
决策
市场经济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次会议具有什么意义?
2、请结合课本P57【学习延伸】的材料,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D
C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分配上克服“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③鼓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④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D
4.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性质的措施是(
)
5.以下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召开于1978年底
B.使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C.作出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6..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
7.
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幅对联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
C.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死账”被清算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C
D
9.(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10.(2015·广东文综·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