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件(22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件(22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26 18:24:05

文档简介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通过观看课件和课外收集资料,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了解其其原因;总结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能力;回忆已学知识,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本质,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课前通过社会调查采访、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直观图片、材料学习和小组探究,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文化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展示材料: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象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材料中的哪些东西让吴老太爷昏死过去 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



[设计意图]吴老爷在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方面的见闻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展开提供了线索。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主完成本节知识结构表:
时期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设计意图] 通过填写表格内容,教会学生用表格将课文知识融会贯通、学会用比较法来学习历史,从而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
2、演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民国时的中山装和改良旗袍;建国初的列宁装和布拉基连衣裙;文革时的绿色军装和蓝灰服装;现在的西装、夹克、休闲装等各式时装。
设问:(1)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代表性的服饰。




(2)探究中山装造型的含义。




(3)从中山装、改良旗袍及“北大钟声”图片中能体现中国近代服饰变迁的哪些特点




(4)影响近现代服饰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所设置的情境,使学生明确近现代中国服饰演变的概况,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理解变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论从史出的方法论。
3、演示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再概述国家“菜篮子工程”有关规定。



设问:国家为何在改革开放前要发放这些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4、演示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



设问:请分析中国传统民居和“洋房”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对比,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居住条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及住房体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因素。
5、多媒体展示旧式婚姻、新式婚姻概况:


旧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新式婚姻情况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设问:比较新、旧婚姻的异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从头到脚、从外到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6、学生展示搜集的改革开放前农村和城市的相关图片。


设问: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农村和城市的景象有天壤之别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缓慢性、复杂性及不平衡性。
三、课堂探究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Ⅰ: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Ⅱ:这是一种文化侵略。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学以致用,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经历了由闭关锁国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到近现代化趋势。中国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中国文化。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
五、课后探究拓展
结合个人了解,多方获取信息,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主要饮水工具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对你的启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同时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共44张PPT)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象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材料中的哪些东西让吴老太爷昏死过去?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时期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满族妇女衣着(特点:宽袍大袖)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旗袍的演变
改良旗袍(民国初年)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现代服装
收腰窄袖
紧身合体
北大钟声
四合院
欧式别墅
清朝发型的政治意义:大清皇帝为了推行其“削平四围,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于是将头发之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使得满人的发辫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男人脑后的大辫子便作为“皇恩浩荡”的符号。当时,清廷把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从此“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便成为日常生活习惯,“留守中原”也成为清朝第一个中国公民的标准发型.
革命军为百姓剪辫子
鲁迅的“断发照”
“三寸金莲”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当时五代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飘然如仙子凌波,故称“三寸金莲”。以后从宫内到民间皆仿行。
小脚一双,
眼泪一缸。
不缠足的开路先锋
——康有为的女儿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右一为林徽因,左为她的表姐们)
电影演员
阮玲玉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3.会亲(即订婚)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
6.过妆(送嫁妆)7.娶亲
8.回门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是一种文化侵略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