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件(28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件(28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26 21:51:08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搜集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资料,讨论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利弊得失,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明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而更坚决地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前一课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在文革时期我国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关键性的人物——邓小平,他以其智慧和胆识,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什么时代 是这样开创的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基础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
3、此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1、背景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召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3)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初步实行:1978年,四川、安徽一些农村,开始实行;
(2)特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3)普遍实行:
①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②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意义: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国企改革)
(3)内容
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2)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3)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过程
(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意义
(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四、本课小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几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21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共29张PPT)
知识体系—改革历程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提出改革策略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城市的改革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革的深入发展
探究一: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2、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是如何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的?
3、此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1、背景:
2、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3、内容:
4、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______和______的起点。
抛弃……
重新确立…
作出……
确定……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转折一:“左”倾
——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结束了“左”倾错误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如何进行改革开放的呢?

二、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探究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的?为什么?
农村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农村困境:当时有二亿多农民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改革迫在眉睫。
(2)基本国情: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村和农业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体制弊端: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
经济体制改革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花鼓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
经济体制改革
行政机构的改变
经济体制改革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中心环节:
经济体制改革
角色扮演-——我要申诉
首都钢铁厂副厂长,主要负责向上级行政机构的申报申报有关产品开发的项目
制糖厂小小采购员,主要负责原材料的采购,购多少一切听上头安排
长沙重晶石矿小小运输员,每天三班倒,月底拿工资,不准接私活
厂长
采购员
司机
经济体制改革
在管理体制上: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经济体制改革
在所有制上: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分配制度: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
生产关系
适应
生产力
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前提
(二)内容
目的
实质
目标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解放发展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问题探究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我们经常听到的“娃哈哈”的名字,这个企业是个校办工厂,原来只有10平方米的厂房,资金14万,但现在销售额达2.5亿元人民币,利润达4000万元。它靠的就是市场,它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和市场的变化,考虑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后,每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的心理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对孩子舍得花钱、舍得投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于是就想到了儿童营养液,就开发了“娃哈哈”这种新产品。
问题探究:
1、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2、建立市场经济建立有什么好处?
答案:1、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的供应不足。
2、市场的自主性、平等、竞争、开放性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商品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运作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东欧剧变
打开窗户,飞进了苍蝇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突破难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
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共同富裕;国家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问题探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1)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巩固练习
2.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3.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4.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