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件(21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优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课件(21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26 21:56:23

文档简介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衣、食、住与社会风俗的变化的史实;通过比较中西方、近现代的不同情况,培养归纳能力;通过探讨变迁的原因、特征、影
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以及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将学生分为衣、食、住、风俗四组合作学习,通过上网浏览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分组展示社会生活的变迁,再现近现代社
会生活的场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教师的引领下讨论、探究重难点,
理解深层次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
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也
是社会的进步。树立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热爱宽容,
对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封闭保守到开放自由,由传统到现代,逐渐形成了一幅具有民族特征的色彩斑斓的画卷。
看到这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情迎面而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的社会生活。
二、师生互动
1、衣之变
步骤一:通过幻灯片讲解,观察、比较近代服饰的变化。
长跑马褂——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
满族旗装——
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下摆及小腿,也外有绣花纹饰。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
民国初期改良旗袍——
旗袍作为旗装的衍生品,形成于民国时代,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势力的入侵,西方的文化思想及服装样式进入中国,同时,妇女在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潮影响下,眼界开阔,思想开放,封建社会对女子的种种限制受到挑战。思想上的变化体现到服装上,表现为袍身细瘦,下摆窄小,袖管由窄变宽,逐渐合体,经过不断改进形成被世界公认体现了东方女性的曲线美。
中山装——
鸦片战争后,当时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辛亥革命的爆发,西式服装伴随西方文化一起涌入中国。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传统的长衫马褂、还是西式的服装、抑或是新出现的结合中西特色形成的中山装、学生装都广为流行。中国服饰从此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
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探究问题1:近代社会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 呈现何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中国人原来的服饰主要是长袍马褂和旧式的旗装,后来出现了西装、中山装和旗袍。近代服饰体现了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步骤二:以清朝女子旗装和近代女子的旗袍多对比,引出探究问题2:清代旗装和民国时期的旗袍各有什么特点 反应了中国妇女精神面貌发生了怎样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清代旗装宽松肥大。反应了清代妇女着装有着繁琐的等级规定,反映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同时体现了女子在封建伦理道德下拘谨、保守的精神面貌;民国旗袍美观舒适,是比较普遍的女装,体现了平民化的特征,也体现了当时女子摆脱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变化的原因:(1)西方文明的影响;(2)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2.食之变
在1840年前中国的传统饮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1840年鸦片战争后,吃西餐在中国个别地方成为一种时尚,西餐厅、面包房、咖啡馆出现。
探究1:这些美味的西餐19世纪中后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中国人才可以享受到 主要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的有钱人才可能享受到。
探究2:这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 地区的不平衡性。
探究3为什么近代农村的社会习俗变化较小呢 根本原因是什么 小农经济的封闭和落后。
设计意图:特殊群体是分析习俗变化的一个特殊切口,通过比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地域的不平衡性”的特点就一目了然。
3.住之变
步骤一:由传统四合院到西式的洋楼的出现以及中西合璧的楼房。介绍建筑变化(多媒体展示)
步骤二:重点介绍四合院——
这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如果把一个四合院扩大很多,布置奢侈,那就是一座皇宫,中国的皇宫也是一座庞大而壮丽的四合院。因此,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典型建筑。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院中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
探究1: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四合院”具有哪些特点 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分别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政治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步骤三:概括近代建筑的总特点并分析产生背景。
五大道小洋楼——
历史给天津留下近千幢漂亮的小洋楼,走在天津的街道上,总忍不住东张西望一番,因为沿途小洋楼的古旧韵味很引人入胜、英式、法式、俄式、意式、德式……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争奇斗妍,难怪天津又被称为“世界建筑博物馆”。
探究2:中国近代建筑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哪些特征 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回答:近代中国建筑呈现出新旧并存、土洋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反映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除了了解近代建筑变化特点,更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分析其产生背景,而为了避免空洞分析,这里采用特殊案例分析法,增强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4、社会习俗变化之因
婚姻: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社会——删繁就简,自主婚姻,仿效西方。
探究1:由图一到图二你看到了什么 服饰由传统的长袍马褂、旗装演变为西式的西服、婚纱;人物神态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束缚下的拘谨到近代倡导西方自由民主下的开放神态。从站立的位置看,由疏远到亲密。
废止缠足——
女子缠脚,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长达千年之久的陋习。长长的裹脚布就像锁链把中国妇女锁定在封建礼教中。20世纪初,废止缠足使女性身心得到解放,并且推动婚姻观念变革。
能力升华: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及影响
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冲击。
(2)政治上,政府的推动、重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仁人志士的推动。
(3)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4)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三、课堂总结

社会生活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的变迁还是一种文明,它深刻地镌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而且还学会了比较阅读图片,盘活历史旧知,掌握了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以及由果索因的能力。
四、教学后记

本课涉及的一般知识学生通过看、听、想都能自主掌握,所以教学设计力求凸显两条主线:一是中国近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什么 二是通过比较历史现象,归纳历史变化,探究背后的因素。
在教学上,力求变换手段,如:特殊案例分析法、图片材料激活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在能力培养上,试图积淀学生比较法、原因探究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法等历史方面的专业素养。(共21张PPT)
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封闭保守到开放自由,由传统到现代,逐渐形成了一幅具有民族特征的色彩斑斓的画卷。
看到这一张张发黄的旧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情迎面而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们的社会生活。
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衣之变
2.食之变
3.住之变
4.习俗之变
Content
目录

衣之变
服装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弥漫在世界各处的通用语言。
从服饰,可以看到历史和社会生活,也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和风貌。
一件衣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记录者,一件衣服也有可能代表一个文明的横切面。

清朝
清朝——长袍马褂

清朝
满族妇女穿的旗装

民国初期
民国改良旗袍
宋美龄

民国时期
“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
“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
——孙中山
中山装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探究:近代社会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何特点?
清代女性服饰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女子
探究:清代旗装和民国时期的旗袍各有什么特点?反应了中国妇女精神面貌发生了怎样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食之变
民以食为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的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
在亚洲的东方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度,那里有令人垂涎的山珍,那里有令人回肠的美味。来自五湖四海的食材和调味品正在无时不刻的触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和味蕾。
二、食之变
传统的中国菜肴
北方——面食
南方——米饭
1840年前后西餐出现
探究1:这些美味的西餐19世纪中后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中国
人才可以享受到?
探究2:这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什么特点?
探究3为什么近代农村的社会习俗变化较小呢?根本原因是什么?

住之变
有人说,住宅构成了社会的写照,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和心灵的寄托。
在我眼里,住宅是历史开始的地方。这些会说话的木石,凝固着人们的需要、感情、审美、希望和追求。
探究: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四合院”具有哪些特点?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分别是什么?
四合院

民国初期
五大道小洋楼
中西合璧的北京西站
探究:中国近代建筑从总体上看呈现出哪些特征?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习俗之变
社会习俗由人们自发形成,并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对人们行为的控制是非强制性的,是潜移默化的,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
古代社会
清末民初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删繁就简,自主婚姻
仿效西方

由图一到图二你观察到了什么?
三寸金莲
废止缠足
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及影响
社会生活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的变迁还是一种文明,它深刻地镌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而且还学会了比较阅读图片,盘活历史旧知,掌握了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以及由果索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