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件(27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课件(27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26 22:05:47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教学生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一般方法。
(2)通过社会调查,学习和认识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教学生学会历史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10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对经济体体改革的全面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引入
通过对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阶段的回顾,特别是文革的动乱局面的出现,思考中国经济走向何处去 (插入图文视频资料等引入)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的背景:历史的徘徊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请思考:1、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
2、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是怎样转移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怎样的意义呢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2、基本内容
(1)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转移: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决定: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
3、 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政治思想路线、对外政策、工作重心
(2)历史性转变:
(3)光辉标志:时代的巨变,社建的新时期。
(4)新时期的“遵义会议”,领导集体的形成。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基本问题:
(1)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次生产关系革命)。
(6)必要性:计划体制存在的严重弊端。
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请思考:1、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
2、农村的改革是怎样进行的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农村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2、改革的过程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1)原因:农业大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有体制(人民公社)的弊端
(2)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体)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废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
思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土改后农民个体所有制——三改后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的过于集中和单一形式。
(3)意义:变革、调动、改变
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如长期贫困的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时,人们口粮不够吃。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然而,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
幅度增产,三年跨了三大步。这样,农民生活
不仅温饱有余,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
公路、绿化、住宅、文教、科技培训等多项建设。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
三农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结合当前农村的形势谈谈农村改革的方向。
方向措施:A、落实农村的基本政策B、深化农产品的流通体制,C、推进农村的科技改革D、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E、扩大农村的对外开放F、把农民的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G、继续减负、扶贫等。
2)、城市的改革
请思考:1、城市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国营企业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1)时间:1980年湖北沙市为改革试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政企分开,商业市场体制,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形式经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等。
(4)成效:城市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补充国企的改革问题(经济改革的重点)
a.由来:没收及接收
b.地位:经济的支柱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存在问题: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落后,富余人员多等
d.措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股分制,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分流转换等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里的“转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当前农村的现状谈谈如何深化农村改革。
3、对改革的理性认识,谈谈如何破解城市发展的困境 (共27张PPT)
爱市长,不如爱市场!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召开
市场经济:产品、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市场的价格机制所引导与调节。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经济,是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由政府进行计划。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
  通常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四单元·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意义
背景
经济,停滞
生活,贫困
1977年2月7日
个人崇拜、
“左”倾错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思想,僵化
史料选读
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内容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明确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确定了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经济建设,
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78.12
伟大的历史转折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意义
经济体制改革
实质:变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
  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基层单位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结果
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我们不能到处都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谈话(1978年)
改革从农村开始不是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的讲话(1998年)
国民经济的基础
探索时农村中失误多
安徽地区的自发协议
生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基层单位,撤社建乡,撤队建村(1983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人民公社——乡、镇
生产大队——村委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时间
地区
内容
实质
作用
——1978年
——安徽、四川
——包产到户(组)
——生产、分配的自主权
——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改革前
1979年以前,梨园公社的小岗、雁塘头两个生产队是凤阳县出名的穷队。“工值一毛九,吃粮一百九”就是那时这两个队社员常年的收入水平……二十多年间,两个队共37户社员,净吃国家返销粮35万斤,用国家生救款3万元,但仍有35户社员几乎年年都得靠外出讨饭来维持大半年的生活。
改革后
实行包干到户的两年多来,这两个队家家都盖了新房或买了建筑材料;家家户户,一日三餐大米白面,不带半点粗杂粮。每家都还存放着足吃半年的余粮。……1979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
陈锡文、马苏元《巨大的变化,深刻的启示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雁塘头生产队包干到户的典型调查》
史料阅读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发展
分配制: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国有、集体、混合、
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
增强了企业活力
激活了企业的竞争机制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发展了经济,提高了效益。
内容
意义
案例分析
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22%,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
阅读P56《历史纵横》,思考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存在哪些弊端?
计划经济体制,政企职责不明
统配统销,忽视市场的作用
平均主义,压制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经济体制改革结果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改革
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明确目标
南方谈话(1992年)
确立框架
厘清思想
中共十四大(1992年)
中共十五大(1997年)
完善理论
过程
国内:阻力重重,质疑声声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标志
基本建立
商品市场体系(21世纪初)
南方谈话
解决论题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1992年)
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本质
姓“资”姓“社”的标准
指明方向
解除了思想束缚,
打破了传统观念,
澄清了模糊观念。
中共十四大
时间:1992年10月
内容: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经济建设为中心

苏州市民票证生活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改革成效显著
快速增长
世界增长史的奇迹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总体达到小康社会
本课要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资料收集
文献
视频
访谈
文物
网络
刘烈龙著:《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
南方谈话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票证
社会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