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29 11:1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例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小品文。这个单元的所选的诗文都是在描写自然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本单元在教学目标是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还要会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作者的情思,和培养对自然之景的领悟能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它以寥寥数语,记录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断,传达了微妙的心境。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21cnjy.com
这是一篇文言文,但文言知识并不难懂,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课下注释的提示,结合工具书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课文可以放手让学生来分析通释全文,在了解一般文言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写法,感受皎洁的月光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怀。21·世纪*教育网
我在认真地研读过文章之后想,如果将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文言理解上,那就削弱了语文教学文本的丰富性。因此教学设计拟从立足于文中的一个“闲”字,以朗读贯穿,巧借资料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处逆境而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达成浅文深交的效果。www-2-1-cnjy-com
二、学生特点和认知状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由于本班学生语言表现能力欠缺,自我表达的欲望不够强烈,所以本文的教学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动口能力。对于不善于表达和不敢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采取鼓励的语态,鼓励这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2-1-c-n-j-y
三、课堂发展目标和重难点阐述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懂的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又鉴于上述对教材和学情分析,充分考虑贯彻我“体会情感内涵,畅享美的甘露”的教学主张。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及相应的重难点:21*cnjy*com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吟读、译读、赏读、探读、背读中逐步体悟苏轼微妙复杂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廓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 重点:从朗读中品味本文的美:结构的灵动,月色的澄澈,情感的波澜,闲人的意味。
2、 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设计依据及观点分析
1、直接入题,走进苏轼。开门见山,直入课堂教学情境,赢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接触,因为刻意的铺垫或复杂的导入反而会使学生不能快速进入文本。此外,学生对苏轼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这一环节可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了解苏轼写此文的背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源:21cnj*y.co*m】
2、吟读课文,入文入境。这篇文章篇幅短小精美,在这一环节我希望学生能通过试读,听读,仿读读出文言的一点味道,读出苏轼夜游承天寺的一种意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是打破古代与现代隔膜的利器。在吟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朗读时的重音和要变化的语气,让学生尝试着去读,用典型引路,带动全班学生,为下面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基础。【出处:21教育名师】
3、译读课文,披文入情。对于已积累一定文言知识的初二学生来说,应该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所以我选择放手让学生去译读全文,小组合作翻译理解。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先读后教,书读成诵有利于培养语感。文言文的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是一个重要任务。对于字词句的理解翻译,我让学生讨论、质疑、答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平等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版权所有:21教育】
4、赏读课文,析文入境。这篇小品文字约义丰首先表现在月色描写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从侧面写月色之明。看似平平无奇,实为苏轼的艺术功力所在。对这篇课文来说,最大的教学价值亦在对此句的赏析上。我主要通过提示点醒学生可以欣赏本文的字、词、句、表达方式、结构层次、情感方面的美。
5、探读课文,知人论世。本文另一处字约义丰体现在作者微妙的情感上。我主要是以课文的关键词“闲”为基准,引入课外的材料,帮助学生来理解苏轼“闲”背后贬谪的落寞,赏月的欣喜和自我排遣的达观,体会作者微妙的心境。用一个关键字撬动整篇的阅读,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引入相关资料,可使文本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取得浅文深教的效果;对重要语段进行诵读指导,内化赏析感受。
6、背读课文,悟情悟理。接触。古人云:“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因此,可以在课
堂教学的尾声里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
五、课堂教学片断截录(精读选段,体味苏轼的闲人情怀)
师:作者眼中为什么有如此美丽的景呢?别人怎么就不能发现这么美的景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生(齐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哪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的情感。(“闲”)这个闲字是什么意思?
一生:课文下面的注释告诉我们是“清闲的人”
师:说一下你怎么认识苏轼清闲?
生: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得知,当时作者贬官黄州,在那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官,不能做什么,所以非常的清闲。
师:可以看出你爱动脑经。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课文里找出作者“闲”的痕迹呢?
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从这可以看出作者睡得早,没事做了。
师:没错,他闲而早睡,贬官的生活,“无案牍之劳形”。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师:闲而寻友
生: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赏月聊天。
师:闲”而乐月。“步于中庭”时,目光被满院月色所吸引,顿生错觉:月光“如积水空明”,何等清澈!再细看“积水”中还有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藻、荇交横”)呢!院中何来水草呢?抬头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皓月当空,这才醒悟:哪是水草,分明是“竹柏影也”!至此,我们仿佛看到两人笑而同“乐”之状。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可见两人之闲适,“闲”字又暗寓其中。
师:此处的闲真的只是清闲吗?
师引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每晚都有月亮,每处都有竹柏。月与竹柏可以理解为“美景”那么这个“闲”字还可以理解为?
生:闲情雅致
师:恩,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那么,你觉得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呢?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苏东坡被贬黄州前的一些资料。(投影展示。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并讲解。)21教育网
师:你觉得苏东坡的内心深处想做这样一个无官的闲人吗,白天忙种田,晚上赏风景?
你认识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呢?
生:其实苏轼内心是非常想有番作为的,只是身不由己。
师: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越贬越豁达。
(投影继续展示苏轼诗词。师生共同朗读体会。)
师小结: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他绝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所以这个闲字的背后有他贬谪的落寞之情,有赏月的欣喜之情,有自我排遣的达观的情怀。
六、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出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教学一年半了,虽初出茅庐,但我在努力遣去年轻教师的那份浮躁之心与急于求成之心。《记承天寺夜游》的这次授课,让我学会应先潜心研读课文再去教学,这样上起课来才会游刃有余。
虽然整体设计还较令自己满意,但课后还是发现这份教学设计有较多的旁枝,赏月色品意境的“赏读”环节过于复杂,品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活动已经足以让学生欣赏到美点了,下面的删一删,品意境,换一换,品修辞,以及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写月色的活动都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应该简化或删去。另外,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还是有脱节,有许多问题都没在学生那得到落实,比如不断程度的朗读;虽然在课堂上我努力尝试着让学生充分充当课堂角色,但从课堂效果反映出,我还是不能充分地放手让学生活动;此外,课堂语言不够优精美,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琢磨、实践提高。21·cn·jy·com
七、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及反思总结
上完课后我发现不少的问题,同时我也对自己的这份教学设计作了总结,在反思中我也找到了一些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具体体现如下:
1、强化朗读,以读为线,逐步深入文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是初中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对学生来说是最缺乏的,也是极待解决的。为了让学生走进苏轼,我从文章的导入开始,就让学生开始朗读我引入的助读资料,内容包括苏轼的基本情况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课文的写作背景到课文的艺术成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蓄势。接下来我分别以吟读、译读、赏读、探读和背读为主脉络,让学生逐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在开始的吟读阶段,我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这一浅层要求,然后我让学生试着自己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情调。过程中我贯穿以方法的指导及教师泛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得到落实(进步)。文章短小,学生也愿意多遍以不同方式的形式朗读,通过译、赏、探中间过程的环节,在背读环节,学生就能进入情境,读出自己对苏轼的认识,领悟他的内心世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也许在授课过程中内容过多,我给予学生活动和酝酿的时间过少,使我朗读的目的过于理想化,朗读的效果似乎为充分体现出来。解决的方法可能还是得简化教学线条,还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吟读的第二个要求可以放在译读之后效果会更好些。www.21-cn-jy.com
2、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紧扣,问题要求凸显。由于这篇文章短小,相对来说,我自认为比较好驾驭些。,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章。最后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进入每个环节(吟读、译读、赏读、探读、背读)的时候,我都用多媒体以一个主要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不断深入。2·1·c·n·j·y
缺少过渡性的话语,课堂衔接不够自然一直是我教学的弱点。但在备这节课时,我注意到了该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预设。“凡事预则立”,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果真起到了增强课堂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赏读与探读环节的连接中,我适时地提出“作者眼中为什么有如此美丽的景呢?别人怎么就不能发现这么美的景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很自然地,学生快速地找多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达到了内容转移的目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文本挖掘较深,实现短文长教。短小精悍的作品,往往是丰富的思想内涵与精美的艺术形式的融合。因此教学短文,就需要用“长”的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深入品味“长”的内涵——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容。为此,我在备课环节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了解苏轼,去选择、组织材料助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作者的背景资料,以不同时期的诗词的形式串联起来,了解苏轼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一方面以课文里的“闲”字作为立足点认识它背后微妙的复杂心情,一方面借旁征博引的材料,对所要训练的重点凿深挖透。在教学中,我运用“补充式”和“对话式”的教学方法上了一节充实的课。
看来,简化教学线条,突出教学重心,充分关注学生,还是我今后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