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个后发国家如何向工业化转型——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历史考察
【教学依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教学立意】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是中国如何应对世界工业化潮流的艰难转型,其间的历史智慧是我们今天应对信息化和全球化潮流的宝贵财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情境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小组讨论、史料阅读与分析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让学生认识到顺应工业化潮流的重要性和思想解放的巨大作用,初步掌握顺应工业化潮流的做法。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评价、应对工业化潮流的做法、如何解放思想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探究欲强,思维能力有所增强,所以有必要采取探究性学习,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但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不充分、认识问题不够理性、不够全面。所以在教学要注意采用创设情境、史料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提供学生进行知识和意义建构的脚手架。
2、高一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全面评价先辈努力顺应工业化潮流的艰辛付出,让学生感受其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认识其时代阶级局限性,从而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21cnjy.com
【课前准备】
让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PPT展示下列材料:
教师讲述:古代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长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但是从明清开始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版权所有:21教育】
PPT展示下列材料:
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1*cnjy*com
中国 西方
政治: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开展工业革命
文化:文化专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教师提问:中国在各方面已经沉沦了,该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要实现近代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上科学化和理性化。
[设计意图]:以近代中国与西方的巨大落差,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走进历史。同时也明确点出本课的主旨,一个后发国家如何向工业化转型。让学生的学习聚集于探究的主题。
过渡: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在经济领域作出了怎样的应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www.21-cn-jy.com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
一、无奈与被动——个体小农的调整
PPT展示下列材料:
我1839年出生于上海市郊,那时家境还算稳定,父亲耕三亩地,母亲纺纱织布帮补家用。但到五岁那年,母亲终于放弃了她那心爱的木制纺车,因为洋布质地细腻,价格也只及土布的三分之一,几乎垄断了上海市场,这样家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那三亩地上。 ——《一个旧中国农民的回忆》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的原因、表现、影响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感性材料,展示枯燥的历史知识,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细节和温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PPT展示、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过渡:在强大的工业化潮流的冲击下,我们的一些小农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呢?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
PPT展示: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南浔志·南浔丝市行》21·世纪*教育网
1、面对世界市场,小农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破产农民流入城市
2、根据两幅图片感受小农困境,思考小农如何调整才能应对工业化的冲击?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1、投入市场,调整产业结构;2、增强自身素质,掌握生存技能;国家应该帮助小农应对工业化、市场化的冲击(当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应该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民主化)。
[设计意图]:响应本课设计主旨,让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过渡:小农的应对更多的是无奈与被动的,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呢?清政府中一批有志之士,敏锐的觉察到千年未有之变局,努力去把握时代脉搏。
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
PPT展示:主要由于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清王朝不但从北京和南京均被攻占的窘境中幸存下来,还恢复为一个具有统治力的全国性政权。美国汉学家芮玛丽(Mary Clabaugh Wright)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设计意图]:用鲜活的史料突出洋务运动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洋务运动的巨大意义。
教师提问:洋务运动做了哪些事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过渡到自主学习成果检测
PPT展示、学生填表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比较枯燥、繁琐,用表格的方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并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PPT展示洋务运动内容的图片,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过渡: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主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梳理其基本脉络。
PPT展示:“购买外洋器物----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起义军),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开展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主张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汇报自主学习成果,并以PPT形式展示:
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沉重打击(内忧)
代表: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
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中体西用)
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旗号:19世纪60年代,打着“自强”旗号创办军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企业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其破产
结果的原因:洋务派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科技
过渡: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历来是分为两种极端,贬的人则把它全盘否定,褒的人则说它意义重大,到底该怎样评价呢?让我们擦亮眼睛,穿越历史的迷雾,请小组合作讨论。21教育网
PPT展示:
材料1 洋务运动所办的工业,丝毫没有改变和减轻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也没有改变和减轻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相反地,维持和加强了压迫、剥削的力量。 ——刘大年
材料2 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李时岳 2-1-c-n-j-y
材料3 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 ……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
材料4 “中体西用”是当时先进人士,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变”,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王哲《论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文化语境的合理诉求》2009年21*cnjy*com
[设计意图]:充分展示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评价,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见解,呵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多元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参与讨论交流,进行指导。然后,由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教师点拨:如何评价历史事件?
过渡:全面梳理了洋务运动的脉络之后,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得历史智慧和启迪了。
思考:结合下列史料和洋务运动的经过,你从清政府应对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出什么启示?
PPT展示:材料1 洋务运动产品成本高昂、质量低劣,原因何在?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中国商人给官员回扣自古天经地义;克虏伯进入中国不久,就学会了在合同金中划出专门比例送回扣。李鸿章专门规定:所有采购都要经总负责人以及采买、支应、会计三个有关部门共同签字。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举见效甚微。二是人力成本高企。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这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19世纪70年代初,江南制造局只有40个官员领导管理;到70年代末,就有80个官员吃拿卡要了。
材料2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也创办过一批类似洋务企业的官办或半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经营不良,甚至亏损严重。明治政府适时地将这引起企业转为民营,政府的产业政策也转变为扶持民营资本发展。成功解决了“官办”企业问题,为日本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这也是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结局天壤之别的一大原因。——张静、邢战国《中国近代洋务企业失败的历史教训分析》2004年【出处:21教育名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共同探究。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鲜活,与现实联系密切,意义宏大,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点拨,提供参考思路:
从清政府应对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出的启示:拥抱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后发国家的政府要扶植引导工业化;
政府要改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要尊重市场规律……(注意强调,教师的答案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仅供参考)
过渡:以上是政府的作为,那么民间资本是怎样觉醒的呢?
三、光明与曲折——民间资本的觉醒
PPT展示:?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开始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开始用车床生产,由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陈启源曾在泰国经商,看到当地缫丝厂有用法国式机器在缫丝,不仅缫丝效率高,且丝质精良。1872年在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器技术,并加以改造,这种新法所缫之丝粗细均匀,丝色洁净,弹性也较好,获利丰厚。
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紫竹林村外开了一家牌号“贻来牟”的机器磨坊,开创了天津机磨面粉的先河,是中国食品工业最先使用机器生产的厂家。贻来牟机器磨坊虽然称为机器磨坊,其实真正使用机器的部分只是由蒸汽机代替了驴马牲口来推磨,但仅仅这一个改变就让朱其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教师提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PPT展示,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2、地区分布及原因:
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原因:自然经济解体早,解体程度深;
3. 特点:
过渡: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反映出民间资本在应对工业化潮流中所存在的不足,值得我们思考。
PPT展示:
材料1:华裔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接近上海六家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2:
材料3: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洋商者。2·1·c·n·j·y
材料4: 1893年,李福明设立机器磨坊,京城官员见生意兴隆,存心勒索,今天令他降价,明天令他捐献,李福明不甘压迫到官府讲理,反被清政府作为“不安分”的“刁商”,李福明的面粉厂也被迫关闭。
教师请学生主动回答,加以点拨。
PPT展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从资金规模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从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海、沿江大城市),地区分布不平衡
3、从行业看:以轻工业为主,行业不合理
4、从与三座大山关系看: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压迫,对其又有依赖,所以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软弱性和妥协性
思考:你从民间资本应对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出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回答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出示参考性观点:
PPT展示:
拥抱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要善于学习西方技术,但更要加强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要发展完整的工业体系 ,保持民族工业的独立性
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民主
四、 反思和启发——我们汲取的智慧
过渡:回顾历史,他们的步伐是沉重的,是艰难的,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包袱太重了……
PPT展示:
为了不再沉沦!
合作探究2: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他们拥抱工业化的步伐如此沉重,是他们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应该怎样解放思想呢? www-2-1-cnjy-com
PPT展示:
材料1: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倭仁
材料2:近代中国的“顽固派”从来不从技术层面论证、反对“新事物”,而是从政治、道德、意识形态的高度来否定新事物的合法性。 电报居然能被上纲上线到忠、孝的高度…… 这种凡事都要先问姓什么, ……是爱国还是误国?是促进社会发展还是阻碍了社会发展?——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2013年
材料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教师提问:请同学思考,我们怎么才能解放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PPT展示参考性观点:
解放思想,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
实事求是,以三个有利于检验结果
【课堂小结】
顺应工业化、市场化潮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近代中国在坚船利炮前或主动或被动的开始了近代化之路。其中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历史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善于变革,才能创造新的历史,谱写新的篇章!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PPT展示:
偏执把真理抓在手里,将它活活掐死。——泰戈尔
总之,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毛泽东1962年
【板书设计】
变 动 启 迪
自然经济解体 顺应潮流
洋务运动兴起 开拓创新
民族工业产生 解放思想
……
【教学反思】
1、教学立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选取了合适的史料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让历史思维的成长有了依托。
3、能够整合教学内容,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4、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但有些问题设计得内过难,问题指向还要更明确一点,容量有点大,需要精简。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来源:21cnj*y.co*m】
A.近代工业的发展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发展
2.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D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3.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C
A.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的愿望
4.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B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5.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B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6.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二、非选择题
1、课后作业1:以“后发国家如何向工业化转型”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
2、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怎么全面认识外国侵略的作用?
课件21张PPT。一个后发国家如何向工业化转型——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历史考察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跨入近代门槛之前……长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不愧为东方巨龙、亚洲雄狮。 ——著名历史学家 戴逸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伏尔泰 中国 西方
政治: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开展工业革命
文化:文化专制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怎么办?近代化:
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
经济上工业化和市场化
思想上科学化和理性化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无奈与被动——个体小农的调整 我1839年出生于上海市郊,父亲耕三亩地,母亲纺纱织布帮补家用。但到五岁那年,母亲终于放弃了她那心爱的木制纺车,因为洋布质地细腻,价格也只及土布的三分之一,几乎垄断了上海市场,这样家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那三亩地上。 ——《一个旧中国农民的回忆》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输入洋纱
倾销商品
输入洋布纺与织分离
耕与织分离掠夺原料丝茶大量出口农产品日
趋商品化自然经济
逐渐解体一、无奈与被动——个体小农的调整积极: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市场、劳动力、原料)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导致许多农民、手工业者破
产一、无奈与被动——个体小农的调整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南浔志·南浔丝市行》1、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面对世界市场,小农作出了怎样的调整?投入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破产农民流入城市2、根据两幅图片感受小农困境,思考小农如何调整才能应对工业化的冲击?1、增强自身素质,掌握生存技能。
2、国家应该帮助小农应对工业化、市场化的冲击
……
(当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不可能这样做的,所以从根本上说首先要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民主化)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主要由于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努力,清王朝不但从北京和南京均被攻占的窘境中幸存下来,还恢复为一个具有统治力的全国性政权。美国汉学家芮玛丽(Mary Clabaugh Wright)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开展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主张“购买外洋器物----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起义军),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沉
重打击(内忧)代表: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中体西用)目的:维护清朝统治结果:旗号:结果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打着“自强”旗号创办军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企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其破产洋务派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合作探究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历来是分为两种极端,贬的人则把它全盘否定,褒的人则说它意义重大,到底该怎样评价呢?让我们擦亮眼睛,穿越历史的迷雾,请小组合作讨论。材料1 洋务运动所办的工业,丝毫没有改变和减轻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也没有改变和减轻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相反地,维持和加强了压迫、剥削的力量。 ——刘大年
材料2 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李时岳
材料3 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 ……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
材料4 “中体西用”是当时先进人士,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变”,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王哲《论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文化语境的合理诉求》2009年 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客观评价历史
为了教育后人
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相结合的评价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具体的评价用发展的观点评价根本标准: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材料1 洋务运动产品成本高昂、质量低劣,原因何在?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中国商人给官员回扣自古天经地义;克虏伯进入中国不久,就学会了在合同金中划出专门比例送回扣。李鸿章专门规定:所有采购都要经总负责人以及采买、支应、会计三个有关部门共同签字。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此举见效甚微。二是人力成本高企。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这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19世纪70年代初,江南制造局只有40个官员领导管理;到70年代末,就有80个官员吃拿卡要了。
材料2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也创办过一批类似洋务企业的官办或半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经营不良,甚至亏损严重。明治政府适时地将这引起企业转为民营,政府的产业政策也转变为扶持民营资本发展。成功解决了“官办”企业问题,为日本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这也是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结局天壤之别的一大原因。——张静、邢战国《中国近代洋务企业失败的历史教训分析》2004年二、 突破与徘徊——清朝政府的抉择拥抱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后发国家的政府要扶植引导工业化
政府要改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管,要尊重市场规律
……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和洋务运动的经过,你从清政府应对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出什么启示?三、光明与曲折——民间资本的觉醒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开始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人,专为美商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批零配件。三年以后,开始用车床生产,由手工锻炼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陈启源曾在泰国经商,看到当地缫丝厂有用法国式机器在缫丝,不仅缫丝效率高,且丝质精良。1872年在南海简村,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他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机器技术,并加以改造,这种新法所缫之丝粗细均匀,丝色洁净,弹性也较好,获利丰厚。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紫竹林村外开了一家牌号“贻来牟”的机器磨坊,开创了天津机磨面粉的先河,是中国食品工业最先使用机器生产的厂家。贻来牟机器磨坊虽然称为机器磨坊,其实真正使用机器的部分只是由蒸汽机代替了驴马牲口来推磨,但仅仅这一个改变就让朱其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三、光明与曲折——民间资本的觉醒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2、地区分布及原因:3. 特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原因:自然经济解体早,解体程度深;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三、光明与曲折——民间资本的觉醒材料1:华裔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同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接近上海六家丝厂资本的总和。材料3: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洋商者材料4:1893年,李福明设立机器磨坊,京城官员见生意兴隆,存心勒索,今天令他降价,明天令他捐献,李福明不甘压迫到官府讲理,反被清政府作为“不安分”的“刁商”,李福明的面粉厂也被迫关闭。材料2:三、光明与曲折——民间资本的觉醒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
1、从资金规模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2、从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沿海、沿江大城市),地区分布不平衡
3、从行业看:以轻工业为主,行业不合理
4、从与三座大山关系看: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压迫,对其又有依赖,所以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软弱性和妥协性三、光明与曲折——民间资本的觉醒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从民间资本应对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出什么启示?1、拥抱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2、要善于学习西方技术,但更要加强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3、要发展完整的工业体系 ,保持民族工业的独立性
4、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民主
……四、 反思和启发——我们汲取的智慧为了不再沉沦!合作探究2:回顾历史我们感慨,他们拥抱工业化的步伐如此沉重,是他们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应该怎样解放思想呢? 四、 反思和启发——我们汲取的智慧材料2:近代中国的“顽固派”从来不从技术层面论证、反对“新事物”,而是从政治、道德、意识形态的高度来否定新事物的合法性。 电报居然能被上纲上线到忠、孝的高度…… 这种凡事都要先问姓什么, ……是爱国还是误国?是促进社会发展还是阻碍了社会发展?——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2013年材料1: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倭仁 材料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解放思想,以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
实事求是,以三个有利于检验结果
……偏执把真理抓在手里,将它活活掐死。——泰戈尔总之,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毛泽东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