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人物的性格来品析人物形象。
2、 分析杨修的死因,对曹操和杨修做出自己的评价。
3、 体会文章运用插叙的妙处。
4、 采用欣赏、批判的眼光阅读《三国演义》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人物的性格来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杨修的死因,对曹操和杨修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你们知道哪些人物和他的主要事迹。(学生介绍)今天我们来学习《杨修之死》,品析杨修和曹操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揭示了曹操的十分奸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
三、品读课文、品析杨修之死。
1、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①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被杀。(直接原因)
②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数犯曹操之忌。(根本原因)
2、简要概括数犯曹操之忌和曹操的态度。
①改建花园大门
——心甚忌之
②分食塞北酥饼——心恶之
③指明“梦中杀人”——愈恶之
④告发曹丕阴事——愈恶之(甚恶之)
⑤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大怒
⑥为曹植作《答教》——杀修之心
⑦闻“鸡肋”煽动他人作归计——杀修
任选一处,详细写出曹操的心理反应,注意与原文意思相符。
3、你认为杨修为什么而死?请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曲略》:“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建安二十一年(216)夏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过了一年又五个月,到二十二年冬十月才立曹丕为魏太子。二十四年秋处死杨修。
4、杨修聪明多智,他能根据一些小迹象而洞察曹操的想法,那么他是否知道曹操要杀他呢?
知道。
他为何不能想办法保全自己的性命呢?恃才放旷是他的性格,常言秉性难移,性格难以改变;恃才放旷是他作为曹操的门客而保持自己人格独立的标志,是他所追求的,是高于生命的一种士人的品格。
不恃才放旷,不参与太子之争,不当曹操的主簿。那也就不是杨修了。杨修之死和孔融、祢衡一样,是封建社会士人的共同悲剧。
四、品析课文,品析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杨修是个怎样的人。(聪明多智,恃才放旷)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十分奸诈,深谋远虑)
①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②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③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④以扰乱军心为由杀死杨修。
材料: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他的坏处,在许多读者中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
《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还有一些地方,作者认为是要害问题,极力加以渲染,其实并非要害,如曹操对汉室不忠,挟天子以令诸侯,杀后逼宫等等,尽管作者认为大逆不道,深恶痛绝,大肆渲染,但并不能作为判定曹操功罪的依据。阅读《三国演义》,不应当按照作者的爱憎倾向和是非标准来评价曹操。《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既有应该肯定的东西,也有必须否定的东西。历史上一切曾经起过某种进步作用的剥削阶级政治家都是如此。曹操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他们这种共同的本质特征,所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
五、作业
1、讲述杨修的故事。
2、持欣赏、批判、怀疑的态度阅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