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l.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山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情感,爱情更多的时候是属于成年人的话题。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也会对这个话题有兴趣,但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下面我们看看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给他十四岁的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的。
(二)有关作者: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他主张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强调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废。一生写的教育著作有40多种,600多篇论文。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三)问题探讨:
1.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
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与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3.
关于全文的主旨: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比较分析
体裁:两篇文章都是父亲写给子女的家信,与演讲相比,书信书面语色彩较浓,更多一些细腻抒情。
语言特色:《傅雷家书两则》的语言体现了傅雷作为一个著名翻译家的严谨表达和一位父亲对儿子所逢的感同身受,在说理上是一种朋友式的交流,让人乐于接受。《致女儿的信》是一个著名教育家向十四岁的女儿解释爱情这个深奥的问题,其语言通俗、生动。在说理上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
表达的情感:傅雷和傅聪这对父子间最初的相处并非如朋友般融洽,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和儿子对父亲一番苦心的理解造就了《傅雷家书》。傅聪说:“我不敢看‘家书’,一看便激动到一天无法做其他的事。”这种父子间的深情是真挚、热烈、直接、深刻的。
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则更像是涓涓细流,在不知不觉中从字里行间传达出了对女儿的温暖的爱。“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您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位父亲,对女儿成长的欣喜、想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的甘于奉献、又小心翼翼的心情都表达得很贴切。
课后作业:
(一)预习下一课《故乡》:
1.
熟读《故乡》,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
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二十年来他们都有什么变化?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
3.
文章写了几个故乡,各自是什么样子?
4.
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二)(答题时间:40分钟)
【基础知识训练】
1.
给加点字注音。
廓然 灰烬 涕泗 谀词
相契 扶掖 忐忑 繁衍
一抔黄土 怒不可遏
2.
解释词语。
涕泗横流:
重蹈覆辙:
庸碌:
扶掖:
谀词:
自知之明:
气吞斗牛:
忐忑:
怒不可遏:
伫立:
3.
简要赏析下面的两个比喻句。
(1)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2)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4.
阅读《傅雷家书》文段完成题目。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
(2)文中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可以概括成两句话:一、保持心理平衡;二、 。
(3)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层含义.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4)读完这封信,你最想对文中的“儿子”说的一句话是
(5)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 的父亲。
【探究拓展训练】
(一)阅读傅雷给儿子的家书,完成题目。
写给千里之外的孩子
傅雷
1954年1月30日晚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望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思想迂腐,知识浅陋),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会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
“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说说“我们”为什么“快乐”又为什么“惆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
“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你有过这种体验吗?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
读了课文和本文,你能说说这位父亲的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
文段中哪些话引起了你的共鸣和深思?请选一句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叶落心底
风,在湖面滑过,在叶间穿过,引起湖面的一阵涟漪,引起叶子的一阵哆嗦。一片叶子飞旋着,最终落在石椅上。我拿起它一看,是片憔悴的心形树叶,上面有很多很多大小不等的洞孔,宛如天空里的星月。“现在不是落叶的季节,你过早凋零了。”我喃喃自语,分明有一丝莫名的感伤从心头掠过。
“在看什么,这么专注?”一个苍老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扭过头一看,是位精神矍铄、爽朗的老者,蛮有仙风道骨的味道,极像那种练太极拳的老翁。
“能让我看看吗?”老人笑着问。我没有理由拒绝,把树叶递过去。
“噢,是片叶子。看得那么专注,看到什么了?”老人打趣地问我。可对于他的友好态度,我却无动于衷。
“一颗心,一颗千疮百孔的心!”处在“心灵冬季”的我脱口而出。
老人不笑了,怔怔地问:“你几岁了?”
“17岁!”我说。
又让我惊讶了。老人默默注视了我一会儿,用浑厚而舒缓的声音问我:“想听听我在这片叶子上看到了什么吗?”他并不等我表态,又接着说:“它们在春风中发芽,在阳光下成长。从冰雪消融到现在的春意盎然经受了虫咬和风雪侵袭,导致你所看到的千疮百孔。你再抬头看看,这棵树上比这片树叶更沧桑的有的是,但为什么惟独这片树叶落下,其他的树叶却仍坚强地挂在枝上?”他用善意的目光询问着我。但我却答不出一个所以然。
“我告诉你,树上的那些叶子完全是对阳光、对泥土、对雨露充满了热爱!”他顿了顿,又说,“对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这片树叶已对生命失去了热望,也就过早凋零了!”
我整个人一颤,这片树叶,难道就是我吗?它在不该有落叶的日子里凋零了,而我也不该在应绽放的季节枯萎。是否我太冷漠了?太悲观了?是否我该像树上的那些叶子,坚强地承受一切磨难,克服自己的脆弱,热爱人生惟一的一次生命?
我忽然转过头问:“你在点化我,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我记得。”
“点化?”老人又开始笑了,“算是吧!”他话锋一转,又说,“热爱生活,生命才真正的辉煌。在人生的搏击中,谁都无权过早地退场!”
“没有谁会永远幸运,也没有谁会永远不幸,在人生这条路上,机会均等。”尔后,我又问,“对不对?”老人笑了,笑出了声,然后又说:“看来你还挺容易‘通’的嘛!”
是啊,只有胸中有朝阳,才能孕育出五彩的人生。人可以活得平凡、默默无闻,但是不能活得平庸,活得沉沦,活得虚伪……
“17岁的男孩就该有个17岁的太阳,莫让年华虚度,也不要让冷漠锁住你的心!”老人最后说,“这片树叶就当做一个纪念吧。很晚了,该回家了!”
望了望手心中的那片树叶,我笑了笑……
一种生活的勇气涌上心头。
1.
“我”和老人对落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
题目“叶落心底”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
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别致。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
文中写道:“我整个人一颤。”请问:“我”为什么会“一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5.
“望了望手心中的那片树叶,我笑了笑……”其中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哪些内容?请你写一段话表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1.
kuò、jìn、sì、yú、qì、yè、tǎn、tè、yǎn、póu、è
2.
涕泗横流:鼻涕眼泪交错流淌。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志气。
扶掖:扶持,提携。
谀词:阿谀奉承的话。
自知之明:对自己了解得很透彻的能力。
气吞斗牛:形容气势或怒气很盛。
忐忑:心神不定。
怒不可遏:遏,阻止,禁止。愤怒到极点。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3.
(1)劝慰儿子对情绪上的跌宕要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这样才不至于受伤,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
(2)劝慰儿子要“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把对待感情的创伤,比作“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4.
(1)、安慰精神消沉的儿子,告诉儿子正确面对失败(2)、冷静分析(3)、现实不能逃避,错误还需正视,冷静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以为鉴,那样就能够无坚不摧,就可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甚至是不怕孤独,人也就变得坚强了(4)、有成就的人应该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言之成理即可)
(5)、知识渊博、情感丰富、考虑周全
【探究拓展训练】
(一)1.
快乐是指回忆起儿子小时的可爱及成长的经历;惆怅是指儿子现在远离自己。
2.
儿子长大了,成材了,还使自己从儿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3.
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父母对自己爱之切的表现。
4.
热爱孩子,民主、平等,循循善诱等。
5.
言之成理即可。
(二)1.
“我”:一颗千疮百孔的心!老人:树上的那些叶子完全是对阳光、对泥土、对雨露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这片树叶已对生命失去了热望,也就过早凋零了!
2.
老人对落叶的理解震撼了“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落叶给了“我”人生的启发,也激发了“我”生活的勇气。(意思对即可)
3.
示例:开头描写用词准确生动,比如:描写风用“滑”“穿”,描写叶子用“飞旋”,创造出风吹落叶飘逸、凄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4.
“我”从落叶身上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为自己的精神现状感到吃惊震撼;老人对落叶的诠释让“我”茅塞顿开,并深深地为之感动。(大意正确即可)
5.
示例:我笑了笑,心里默念:谢谢您,老人家。我终于明白了,人活着就为争口气,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与热情,也就没有了生活的乐趣,更不可能创造新的生活,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