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1课《沁园春 雪》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5: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 雪》教案
一、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
了解词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词语言的准确性;
2.
掌握本词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目标
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重点、难点:
1.
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
通过分析与诵读,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岑参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喜,李白有“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的豪迈,柳宗元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无奈。雪在诗篇里是诗人情趣的寄托,人格的化身,今天我们也要一起去感受一篇气势恢弘的词——《沁园春 雪》
(二)相关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
1.
关于词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源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每首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那么,现在你能结合词的相关知识说说对“沁园春 雪”这个题目的认识吗?
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
如何朗诵《沁园春 雪》?
你是如何朗读这首词的?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再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听完了朗读录音,同学们想不想读得和老师一样好甚至比老师还好呢?
你知道怎样读一首词才能读出感情和和谐的节奏吗?
①要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②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③在理解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把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

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停顿和重读哦!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语气来朗诵。但,是不是要一味的激情澎湃呢?不是的,“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就要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
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词内容
写作背景: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在长沙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11年后,也就是1936年2月,毛泽东准备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他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作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主席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并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这首诗词分为上下两阕,你知道上阕重点写的是什么?下阕重点写的是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下阕:纵论古代英雄,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继续思考:
问题一: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什么,下阕又侧重于什么?
问题二:上阕写的是什么地域什么景色?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三: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问题一答: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问题二答:上阕写北方的雪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问题三答:下阕评论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这些古代帝王,又评论了今天的人民大众。分三层:第1层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

(三)品读词的上阕:
1.
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出了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2.
“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会像白象在奔跑?
“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在“舞”、原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
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是什么原因让作者能有“山舞原驰”的感觉呢?总结起来有两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眼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3.
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红花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4.
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作者在上阕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以及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诗人王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沁园春 雪》就是借景来抒发革命豪情的代表作。

(四)品读词的下阕:
1.
当年柳亚子先生读过这首词后,曾经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同学们想想看,它是由哪两句演化而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联系上下阕的内容,分析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一个“引”字巧妙地由描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2.
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3.
第二层紧扣一个“惜”字,“惜”字统领第二层。这一层涉及了很多历史知识,如何理解“惜”字包含的意味?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认为他们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的不足;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
全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这是点睛之笔。
5.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拓展:全词主旨句除突出表现了今朝是由无产阶级大众来主宰世界的主题之外,还有赞颂及总结历史经验的意思。毛主席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五)小结:
1.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2.
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毛泽东图书管理员统计,毛泽东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毛泽东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了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四、学习小贴士:
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语文的预习重点在于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记录遗留问题。预习文章应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
(1)粗读,整体感知。粗略阅读课文,画出文中重点的词语,也就是自己把握不准或完全陌生的词语,然后查字典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或解释。并且读完第一遍后,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从而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细读,问题研究。细读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细阅读,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由几个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画出文章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试着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对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或重点叙写的部分用问题的形式反映出来,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一带而过,不能解决的问题就重点记录下来,留到课堂上解决。
(3)回读,总结反思。再完整朗读一遍课文,将预习的成果系统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提供几种方法供同学们选择:①标题联想法,如胡适的《我的母亲》,由标题联想到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②重点内容联想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写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情时,对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③疑难问题追想法,再如《我的母亲》,熟读课文,在对文章有所把握的情况下,就会发现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没有提到我的母亲,那就要深入考虑一下这几个问题:这几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没有提到我的母亲?是不是离题了呢?如果没有离题,那这几段对于表现我的母亲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问,那文中这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的答案就会慢慢的揭开神秘的面纱,在你面前表露无疑。
有了这个充分的预习过程之后,那么课堂上的听课就变得简单有效的多了,将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作为上课听讲的重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在听课过程中进行自检,查漏补缺,并做一次重复记忆,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认为还应该培养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角色转换意识。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不要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去加以观照,要试着站在一个考察者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命题人,如果要以这篇文章为蓝本做一个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查学生,应该如何命题?然后将自己考虑的问题挨个儿加以解答,最好是按答题标准以书面形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训练自己的做题能力和答题规范性,一举两得。
五、课后作业:(答题时间:30分钟)
【基础知识训练】
1、解释加点词:
惟余莽莽( ) 大河上下( ) 须晴日( )
略输文采( ) 稍逊风骚( ) 竞折腰( )

2、填空:
(1)《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
,“沁园春”是
,“雪”是

(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 , 。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 。
3、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
阅读《沁园春 雪》的下阕,回答第4~7题: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4、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
6、下阕中的“惜”字领起哪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7、仔细品读,我们会从下阕中读出词人的伟大抱负,而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词中也有不少表达作者抱负的诗句,请摘录两句
【探究拓展训练】
认真阅读品味,回答第8~12题: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8、请在词中画出能揭示主旨的句子。
9、试指出作者观察景物时的视角变化情况。
10、你认为词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试作评析。
11、古人写秋,多愁秋、悲秋,什么“枯藤老树昏鸦”、“自古逢秋悲寂寥”等等,你认为毛泽东笔下的秋是否也一样的悲凉?
12、你认为词的下阕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参考答案
1、只
黄河
等到

指文学才华
鞠躬、倾倒
2、(1)毛泽东
词牌名
题目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1)对偶、夸张
(2)比喻、拟人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6、“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惜”字中含有多种意味:肯定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发展有过巨大贡献;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欠缺;自信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和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
7、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8、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9、远眺──近观──俯瞰
10、如:“染”,用了拟人手法。
“击”,它显示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的情景。
11、不是。他笔下的“秋”是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
12、参考: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大志的少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