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感悟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正视并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重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2.体会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难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心理学家莫顿 亨特的世界,和他进行一次心灵的沟通吧!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 椿树(chūn)
滑稽(jī)
嘘声(qū)
晕眩(xuán)
恍惚(hū)
抽噎(yē)
呻吟(yín)
2.读懂文章大意,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找出与六要素相应的内容: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地点: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父亲
(4)、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5)、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6)、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梳理文章结构: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3段)
3.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对语气。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4.概括“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毫无信心(“我下不去……我会摔死的”)——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巨大成就感。
5.如何评价文中的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合格的伟大父亲。在“我”下悬崖的时候,父亲完全可以抱“我”下来,但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抱,虽然“我”安全了,但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因此才会有意识地引导“我”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断鼓励“我”大胆尝试,教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也增强了勇气、信心,同时也得到了成功的快乐。
6.概括文章的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最后取得胜利。
步骤三 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7.文中有很多伏笔和照应,请找出来。
如文章多次提到自己的体质弱为后文“我”的恐惧埋下伏笔;杰利喊“别做胆小鬼”“杰利看来好像有点儿不放心”,为后文杰利把“我”的父亲找来埋下伏笔。
8.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第15段“暮色开始四合”,第16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衬托了“我”孤独、恐惧的心理。
心理描写:第8、9段“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吓得几乎晕倒”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17段“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
9.文章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遇险脱险”的小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作者成功地将小事赋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在“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定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为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如:杰利找到的是“我”的母亲……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外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