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教学设计方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教学设计方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7:2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道之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大道之行也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1课时(45分钟)
交流作品信息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礼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的翻译和背诵课文。2. 掌握相关文言词3.了解显现圣贤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思,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以诵读为主,结合讨论,感知此段文字的美好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地学习,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三、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思。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难点:理解孔子的“大同”思想社会意义。
教学资源
 电脑 白板

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教学活动2 
二、朗读—熟悉课文:1.泛读课文。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明确: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二者合一,老百姓生活则安定平和。
教学活动3 
三.研读—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疏通文意。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1)自主研究理解翻译。(2)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明确:人人都要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的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2)如可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教学活动4
四.比较—拓展课文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教师示范: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学生交流,可能有以下内容: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乱—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讲信和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教师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乱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教学活动5
五.讨论——对话课文一.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二.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教师总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不可能实现,但它是所有改革家的一个梦。
教学活动6
六.走向课外 1.谈谈儒家的政治理想
对儒学来讲,理想人的培养和和谐家庭的建立毕竟只是为达到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铺平了道路,要使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出现,根本上还需要现实政治的努力。天下统一,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级有序;尊贤礼士,君仁臣义;君民同乐,轻敛薄赋:这既是儒学家们憧憬、瞻望的理想社会的格局,也是他们终身倡导,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实政见和主张。
儒家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严格地说,只是一种管理社会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会,便是一个安定、和谐与统一的治平之世。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构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 2.用孔子的“大道”理念和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作比较,有没有异同之处。
教学活动7
五、小结,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完成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