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对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消极避世的情感,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心亭资料:
湖心亭旧为湖心寺,后因天灾人祸被毁,嘉靖三十一年,太守孙孟寻其遗址,建亭其上。万历四年重建。后改为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月夜登此,悄寂凄凉,如入鲛宫海藏,月光晶沁,水气滃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山中,从事著述。著有《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三、字词正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长堤(dī)
毡(zhān)
四、听课文录音,划朗读节奏
五、检查重点字词的翻译: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这里是用了哪种 )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六、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
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
客此:
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七、思考问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雪景?请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景,总印象,着眼于“大”
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依稀可辨景象
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突出“小”,夸张。
沧海一粟的人生感慨
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由远到近,由静到动
景中之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孤独落寞的感慨
奇景与雅趣互相映衬
情景交融
应用白描手法:
简练自然,不事雕琢,不加渲染烘托(不用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将本文与杨万里的诗、与白居易的诗比较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写人白描: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3、能否去掉“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字?
不能。“与”字写出了动态的融合美,表现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
4、可否将“一白”改成“全白”?
不能。“一”状其难辨,使人惟觉其大(混茫的大背景)(雪大)
5、可否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改成“一道”“一座”“一只”“两三个”?
不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朦胧小水墨画)
以小衬大
对比
夸张
6、别人赏雪都是在白天,作者却偏偏选在大雪三日后,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更定时分,这是为什么
不欲人见,也不想见人,避世的幽愤。
作者追求的是天人合一
的自然之乐和高雅脱俗的情趣。
7、作者赏雪时明明有舟子同去,却写成独往,为什么?谁才是与作者志趣相同的知音呢
8、既是知音,为何不写相遇者的名字,只写他们是金陵人,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 作者与他们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借金陵这个明朝的开国都城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都是游子,客居他乡,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高雅情趣,作为明朝的子民,都有着亡国之痛。
9、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寓情于景,寓情于事
10、舟子说“相公痴”,作者痴迷于什么 金陵人的痴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作者痴迷的是雪中景,雪中情,即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自然之乐和超脱世俗的雅情雅趣。
两个金陵人比作者更早去,而且带了毡、酒等御寒物品,准备久赏雪景。
11、作者在巧遇金陵人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在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怎能不令人惆怅!
12、文章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八、小结: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九、拓展延伸:
1、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湖心亭看雪》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
《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2、说说有关“知音”、“知己”的古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十、作业:
1、背诵课文
2、比较本文与《江雪》一文的异同?(从写法、表达感情两方面)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3、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校园的清晨》,可写人,可绘景,可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