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第30课《诗四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7:3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0
诗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学过陶渊明什么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三、朗读、理解诗歌的表层含意
四、仔细思考:
1、诗人为什么要“种豆南山下”?
厌恶官场的黑暗污浊,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2、“草盛豆苗稀”一句表明了什么?
农家生活的艰辛。
但宁可过农家艰辛的生活,也不愿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几句诗是表现归隐后田园生活的愉快,还是表现其艰辛?根据是什么?
虽然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是艰辛的,但他并不抱怨。和污浊的官场生活相比,这种艰辛的生活还是愉快的。
根据:(1)从“带月荷锄归”一句可以看出来,这句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归耕图”。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更说明他并不太把艰辛放在心上,而是更重视“愿无违”。
4、“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有什么深层内涵)?
不同流合污,在污浊的社会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
五、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1)“带月荷锄归”:美好的月夜归耕图。
(2)“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
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六、小结
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
被苏东坡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朗读、理解诗的表层含义:
四、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五、仔细思考: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六、小结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一、导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三、朗读,注意节奏、理解诗的表层含义
四、仔细思考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晚上,江面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
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其为“故乡水”,诗人此次远行,怎能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说故乡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抒发了诗人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
五、小结
六、拓展延伸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诗的比较鉴赏(具体见课件):
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感情。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一、导入
杜甫晚年诗歌的创作风格是沉郁顿挫,前面我们学过他的《春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学杜甫学得很像的诗人的诗作,登岳阳楼(其一),作者陈与义二。
二、作家、写作背景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之交的著名诗人。
《登岳阳楼》共二首。岳阳楼,湖南岳阳西门城楼,在长江南岸,濒临洞庭湖。始建于唐代,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本诗是诗人靖康之难时流亡到洞庭湖,登临所作,为感时伤世 。
三、朗读、理解诗歌表层含义
四、仔细思考
1、“帘旌不动”表明?湖面风平浪静。“夕阳迟”提示着?傍晚的安祥。
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在诗中的作用是?引起诗人无限的暇想。
2、“三年多难”是指?
北宋灭亡后,三年来诗人颠沛流离,经历的磨难。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苦,报国无门的悲情,天涯沦落的悲痛。
4、请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红色词语的含义。
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义双关。
五、背诵四首诗的精彩诗句
六、拓展延伸
1、学习属对(对对子) 要求:结构相同,意思相对
《笠翁对韵》选
李渔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