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
1、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2、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
1、理解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结合不同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
二、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 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三、关于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四、字词: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g
素裹guǒ
妖娆ráo
稍逊xùn
分外fèn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竞jìng
俱jù
五、思考下列问题:
1、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北国赏雪的豪迈情怀。
2、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虚景。“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4、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怎样理解“折腰”?
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连贯起来。这一承上启下句由描绘自然景观过渡到评点历史帝王,使全词浑然一体。“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5、“引”也是个领字,它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有什么共性?
引出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五个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们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具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他们又都思想、文化不足。
6、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地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的;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7、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8、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它由评论历史人物转到抒发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治家的空前抱负,坚定信念和非凡决心上,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了主题。
9、本文主题:
本文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10、小结: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跨越时空,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六、艺术特色:
1、运用比喻、拟物、对偶和拟人、互文的修辞手法。
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拟物、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群山高原在白雪的覆盖下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壮丽景色,富于生命力。
“欲与天公试比高”,“欲”字把“山”、“原”拟人化了,生动地写出了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互文
2、想象奇特,比喻确切。
“晴日”映照下的雪景,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巨大的反差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诗人又把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象,比做红装素裹的少女,更是想象奇特,比喻确切。
3、写景语言凝练生动(化静为动)。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惟”和“顿”都是副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惟”字有力地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唯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顿”字在句中强调黄河上上下下波涛滚滚的气势一下子失去,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的速度。
比较“望”与“看”字的区别,“望”暗示诗人登高望远的观察角度。
4、近景、远景交错,实景、虚景结合,动景、静景交替(思维跳跃和连贯)。
近景(实景:雪):冰封、雪飘
联想(远景,实景):群山、高原
想象(虚景):长城、黄河与晴日
远近交替,实虚结合,使词中的景色层层叠叠,既反应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又勾画了一幅壮美、立体的北国雪景图。充分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豪迈胸襟。
七、欣赏诗词的方法:
1、抓内容(抓住重点字词,意象)
2、辨意境
3、析特色(表达技巧)
4、情感、哲理、启示等
意境指诗歌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意象就是诗人借以寄托感情的具体物象(景物和人们的活动)。
意 象 是 体 现 意 境 的 基 础
八、拓展延伸: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
应具备哪些素质?
九、作业:
1.根据本课的学习收获,课外选读《毛泽东诗词选》《地球上的红飘带》或《中国抗日战争史》。
2.任选一个方面,
试比较《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的异同。(从诗词内容、语言、写作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自由选择。)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举办一个毛泽东诗词朗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