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边 塞 诗 四 首凉州词
从军行
使之塞上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边塞诗的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借事言志3、直抒胸臆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2、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4、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凉 州 词作者介绍:王之涣 盛唐著名诗人, 字季陵 ,其诗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广为流传.
写作背景:为解决边防问题,唐玄宗提出募‘‘长征兵“,此诗写了 “长征兵”们的体验。想一想 我们面前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的景和这样的感情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雄奇的景色。意境雄浑阔大。虽然抒写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但全诗流露出一股慷慨悲壮之气,哀怨而不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大气豪迈开阔的胸襟与气度。请选你喜欢的一句诗句进行简要赏析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这句诗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独特感受,描绘了动人的画面:汹涌澎湃波涛滚滚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向云端。写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从 军 行作者:王昌龄 唐代诗人,字少伯,因后来被贬为龙标尉,世人又称王龙标。
背景:唐朝开国100年来,由于边境战争频繁,疆土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边塞生活渐渐关心,知识也丰富起来,不仅对边塞生活感到荒凉可怕,还感到新奇。许多诗人就选择了这一出路,边塞诗日益增多,王昌龄便是其代表。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这两首诗在写景与抒情上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两首诗,我们能体会到唐边塞诗有什么特点?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羌笛何须怨杨柳”“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使之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
背景:本诗是作者被贬为出朝廷以后,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写的,实际是作者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和感受。 使至塞上 王维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亲切温暖。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