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对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国民党采取的“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对重庆谈判进行历史情境再现,使学生直观感受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通过小组讨论,学案完成,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胜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解放战争
(展示幻灯片:1948年,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蒋介石败退台湾,到底是天意还是民意 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重温这段历史。
【讲授】一、重庆谈判
师:1945年8月15日,伴随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正当人民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中国却又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请欣赏课本剧。
课本剧
第一幕
时间: 1945年8月14日
地点:重庆蒋介石办公室
人物:蒋介石
陈诚
第二幕
时间: 1945年8月23日
地点:延安会议室
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师:通过同学们的这段精彩表演,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
2.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 他为什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3.毛泽东为什么要赴这场“鸿门宴”
学生结合课本,思考讨论,积极发言,教师点出要点。
要点:
1.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不可能容许其他党派与它共分天下。
2.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妄图把内战的责任转嫁给共产党。
3.为了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
师:所以,为了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在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等人赶赴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展示幻灯片)这是《双十协定》的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根据幻灯片的展示,谈一谈你如何看待这个谈判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协定的签订对人民有利,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师:正当人们欢庆和平曙光之际,蒋介石完成里内战的部署,冒天下之大不韪,于1946年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讲授】二、战争经过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场内战的经过。这场内战历时三年多,请各小组将上一节课预习讨论的成果进行展示。(将学案中相关的史料对号入座)
解放战争第一年 ②③④⑤
展示小组对第一年的战况进行报道。
问题探究:蒋介石为什么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
虽然全面进攻时期取得成果,占领了解放区105座城池,但每占领一个地方,就有守土安民之重,这样,国民党越前进,占的地方越多,部队就越分散,用于作战的实际机动兵力逐渐减少。
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
解放战争第二年 ⑧
展示小组对第二年的战况进行报道
问题探究1:人民解放军为何反攻方向选择在中原地区 (同时幻灯片展示地图)
提示:①中原地区敌人防守薄弱(主力在陕北和山东);
②大别山地区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
③中原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问题探究2: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 何为“内线作战” 何为“外线作战”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解放战争第三年 ①⑥⑦⑨⑩
展示小组对第三年的战况进行报道(微课讲解)
师:面对战场上的大溃败,蒋介石又开始故伎重演,采取缓兵之计,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主席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但为迅速结束战争,中共提出和谈的条件,4月,双方在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最终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紧接着,4月21日,我军便展开了渡江战役,4月23日,占领南京。
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讲授】三、解放战争国民党失败的原因
师:关于找原因方面,可以从你、我、他三方面去分析,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提供的材料按小组从国民党、共产党、国际三方面去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进行展示。
提示:你——共产党:
军事上,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人民群众的支持
统一战线的建立
情报工作
我——国民党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3.统治腐败,贪官横行
4.国统区内经济崩溃,人民反抗不断
5.派系林立
他——美援断绝
【活动】总结
战争的胜败已成为历史,毛泽东和蒋介石也已成为历史人物。但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人和任何政治势力只有顺应民意才能有发展的空间”。21世纪的今天,海峡两岸人民都渴望着早日实现统一,在这里,我们真诚希望两岸政府能顺应民意,实现国共关系第三次合作,因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共19张PPT)
第17课
1948年,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还是“民意”?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课本剧
第一幕
时间:1945年8月14日
地点:重庆蒋介石办公室
人物:蒋介石
陈诚
第二幕
时间:
1945年8月23日
地点:延安会议室
人物:毛泽东
周恩来
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内战?
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他为什么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毛泽东为什么要赴这场“鸿门宴”?
《双十协定》
内容:a、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b、坚决避免内战;
c、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等;
未能达成的协议: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
全面内战爆发
战略防御阶段
(1946.6---1947.6)
战略反攻阶段
(1947.6---1948.9)
战略决战阶段
(1948.9---1949.10)
内战经过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陕北
山东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国统区
解放区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和部分任务分别是什么?外线指什么?内线又指什么?
重
点
武汉
南京
大别山
为什么把目标选定大别山?
战略防御阶段
(1946.6---1947.6)
战略反攻阶段
(1947.6---1948.9)
战略决战阶段
(1948.9---1949.10)
内战经过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陕北
山东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430万
375万
365万
国民党军兵力与解放军兵力对比表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130万
195万
280万
国民党军队兵力
解放军兵力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8年7月
部别
总
机动
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兵力
人民
解放军
国民党
军队
280
万
365
万
优于
敌军
不足
大为改善
略占
优势
巩固
危机四伏
高昂
低落
战略防御阶段
(1946.6---1947.6)
战略反攻阶段
(1947.6---1948.9)
战略决战阶段
(1948.9---1949.10)
内
战
经
过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北平谈判
渡江战役
占领南京
新中国成立
陕北
山东
1948年,蒋介石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毛泽东却说:“民意。”
你认为蒋介石失败是“天意”还是“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