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交流及统一的障碍等知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时事的能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采用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等方法努实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过程探究,完整准确地掌握这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时事的补充,加强对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探究,培养大胆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难点:海峡两岸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澳门回归,不止一次地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稚嫩的童声表达了迎回归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了亿万人民内心深处的创痛、苦涩和辛酸。闻一多先生当年怀着悲愤、期待写下这首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西方列强霸占。他不会想到,时隔七十多年,西方殖民统治在我国彻底结束时,人们为他的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可放一段童声演唱,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思考:“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提出的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
给学生回顾建国以后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蒋介石集团败退到台湾地区.1950年美国政府一方面侵略朝鲜,另一方面又派它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干涉了中国的内政,给中国实现统一制造了困难.中国政府于1954年曾明确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号召.1958年8月,针对美国坚持维护其侵占台湾的现状和搞"两个中国"的企图,以及国民党部队对大陆进行的骚扰和破坏活动,中央军委下令炮击金门、马祖等岛屿.在中美之间,台湾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但是,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它同香港、澳门问题,虽然都属于国家统一问题,但两者的性质不同,台湾是内政问题,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1955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就提出过"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第一次公开正式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提出了结束台湾海峡存在的军事对峙状态.1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更明确地表示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的谈话中,已经含有"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
这一构想在1984年5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作为国策被通过.从而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思考: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涵义应该如何理解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到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一国与两制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两制的前提是只有一个中国。
思考:“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实践的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考虑到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虽然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不同,但这一政治主张完全适用于解决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政府就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的主权问题.1984年9月26日,经过两年的谈判,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同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声明,规定到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
澳门问题: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87年3月26日在北京草签,同年4月13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声明规定,到1999年12月19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规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那里的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
思考:这一构想的具体实施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归纳总结。
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够回归 学生思考讨论,老师归纳总结。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七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问题我们的内政问题,“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开始和缓松动,但仍有台独势力在阻碍统一。通过此目的讲述重点让学生明确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的基本方针。
在这一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如倡议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台湾当局也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的变化。
2.九十年代以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了争取和平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举行两岸平等谈判,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发展。1990年11月21日,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台北成立,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与国的关系”,中国政府和人民随即开展了反对“两国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反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分裂行径,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是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必要的保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对这两个地区已恢复行使主权,事实已证明,一国两制”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经验同样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适用于台湾问题的。我们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
余光中续写乡愁诗朗诵。
【本课小结】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从最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到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创造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崭新模式。中华民族由昔日的积贫积弱、备受欺凌到今天的团结稳定、繁荣昌盛的历史表明:没有祖国繁荣强大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也就没有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有力地证明,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有力地证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唯一正确方针。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共41张PPT)
祖国统一大业
《望大陆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
问题探究一: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的产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国惟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惟一合法代表。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造成两岸分离状态,由此产生“台湾问题”。这是中国实现统一的内政问题。
美国插手“台湾问题”
,使“台湾问题”复杂化。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干涉中国内政。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一方面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呼吁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⑴、1979年
《告台湾同胞书》
⑵、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⑶、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
一国: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两种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核心)
(主体)
3、“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的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合作探究二:香港的回归
1、打开记忆的闸门——想一想,香港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2、香港回归的历程
3、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1842《南京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98《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
界
香港岛
九龙
历史回眸
香港回归历程一
1982年,阿根廷用武力收回了被英国强占了150多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动用了皇家海军2∕3的力量,在美国、法国的支持下,跨越13000千米,远征马岛,打败了一百多年未经历战争的阿根廷军队,夺回了马岛。它保住了大英帝国的颜面,让英国人找回了久违的自豪感。撒切尔夫人挟打败阿根廷之余威访华,她的算盘不是将香港交还中国,而是要以一个新的不平等条约代替三个旧的不平等条约,即名义上将香港主权交给中国,换取中国同意英国继续长期统治香港,也就是“以主权换治权”。在此之前,她甚至还考虑过以军事手段对抗中国收复香港,考虑过使香港“独立”
。
但她忘记了,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尔维纳斯群岛。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些招数都被小平识破,邓小平指出:“在主权问题上一分一毫也不能让,更不要说是一寸。”
“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中国在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听完邓小平的这段严正陈述后,撒切尔夫人精神恍惚,败下阵来。事后,她对英国代表团团长柯利达说,邓小平真是“毫不留情。”
香港回归历程二
1984年12月,中英两国前后经过22轮的谈判,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
香港回归历程三:
《香港之死》
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刊出一期封面报到《香港之死》,香港未来的赤裸裸的真相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完蛋”。这篇报道一出全球哗然,作为世界财经界的主流媒体,这种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一些外商受其误导,相继撤出了香港市场,部分港人受其误导,纷纷移民,背井离乡。
道歉:“我们错了!”
2007年7月,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财富》撰写了《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这座城市比以前更繁荣——好吧,好吧,我们错了……”同年《时代》发表封面文章《晴天,有云》以整25页的篇幅探讨回归10年后香港的变化,承认其姐妹杂志《财富》当年报道错误,认为香港比从前更有活力。移民海外的港人纷纷回港。
今日香港
香港作为国际贸易、航运和金融三大中心地位更加稳固。
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金融发展指数,香港2010年排名超越美国和英国,由第4位跃升至第1位。
香港人均收入25430美元,世界排名15名。(澳门人均GDP3.9万美元,跃居亚洲第二)
思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发展的新纪元;
2、是中国完成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
3、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了新的贡献;
4、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实践上取得成功的范例,
5、维护和促进了香港的稳定和进一步的繁荣。
1、1987年,中葡签定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
澳门回归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在二十世纪末成功收回香港、澳门?
请结合以下材料思考:
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国耻家丑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凌青
读诗学史:
材料一: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材料二: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港、澳?
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收回香港的根本原因。
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重要因素。
3、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
4、坚定的的外交立场和灵活的外交策略是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条件。
宝岛台湾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多次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特别是坚持“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更成为影响祖国统一的一个极大的变数
1、台湾岛内“台独”势力
2、某些国际反华势力
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不决,且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则完全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长期紧张,互不承认,但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只是中国的一个省。
蒋经国统治后期,仍坚持自己正统,但顺应一些时代发展的潮流,在非官方的交流上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
大批台湾人士到台北红十字会要求与内地亲友通信并到内地探亲
走近台湾
现在大陆是台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及第二大进口来源。
“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进入新阶段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握手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5年4月29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66年来首次直接会面。
据此请你预测台湾问题的前景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未来啊/乡愁是一座桥梁
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乡
愁
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