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2单元第4课《蜀道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2单元第4课《蜀道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2:0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道难》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奇特的想像来描写景物特点的写法。
2、学习本诗以中心句一咏三叹来突出中心情感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体味鉴赏本诗景物与情景的关系。
2、能分析本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的风格。
3、能结合诗人生活背景作有个性化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正确把握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浪漫气质与真挚友情以及为国分忧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 品味鉴赏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大家知道是哪位诗人吗?是的,他就是李白。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歌,例如大家都熟悉的《床前明月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曾经有人认为,李白所做的诗歌都是在喝醉酒的情况下创作的,是酒引出了他的诗意。真的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吗?还是另有玄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蜀道难》,对他进行一番彻底地了解。
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
  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的诗歌,现存900多首,着作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三、朗读全诗。
1、 学生试读,老师正音,指导学生把握节奏韵律及情感处理。
2、 老师范读。
3、 学生有感情诵读。
[字词]
噫yī 吁xǖ 地崩山摧 栈zhàn 猱náo 萦yíng 扪mén 膺yīng 号ǎho 凋 湍tuān 豗huī 砯pīng 嗟jiē 峥嵘 吮shǔn 咨zī嗟 匪通非
四、试找出全诗中心句,并说说它在诗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明确]:反复手法,一咏三叹,突出中心情感,推进层次深入。
五、以“三叹”为线索理清全诗脉络。
[板书]
一叹(难行) 高远 闭塞(历史)
来历(神话) 开篇、奠定基调——慨叹、忧虑
高绝(游人)
二叹(可畏) 险绝 荒凉凄清 中间——“问君”过渡 悲凉
险绝惊悚 “嗟儿”议论抒情 关怀
三叹(忧患) 难居 剑阁险要 结尾——“还家”呼应 忧患

战祸惨烈 叙事、议论、抒情
嘱咐
五、作业。
1、 试背诵全诗。
2、 试分析第一、二段写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第二课时
一、检测背诵。
二、默写字词。
地崩山摧 客栈 猿猱 萦绕 肋骨 义愤填膺 飞湍急流 欲壑难填 峥嵘岁月
三、讨论鉴赏。
1、 首段各组意象与情感中心的关系。
历史——神话—→现实:共同突出意象特征——蜀道高而险
五丁开山神话:既赞叹自然伟大又歌颂人力的伟大。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烘托与反衬)
夸张的想象与心理描写。
2、 讨论二段。
本段主要内容是写为“君”要入蜀而忧叹。
先写“凄清”气氛有什么作用?(正面烘托、渲染)
[一是为君孤身涉险的忧虑,二也是间接突出蜀道之险绝]
3、 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何发出“嗟乎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险绝难行
——前途莫测(暗含忧患战乱发生之意)
4、 “嗟乎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直接照应的句子是哪个?[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5、 请联系当时背景,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开放性,言之有理即可)
四、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一、巩固背诵,方法探究与指导
分层品味——找出中心句、过渡句、衔接句
揣摩可以借鉴与话用的名句
二、作业。
练习默写本诗。
预习《将进酒》:熟读——顺畅、无语言障碍。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