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2:02: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孟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
四、学习文本用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
五、学习孟子委婉雄辩的说理艺术及民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与创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
二、结合现实社会体会孟子有关治国思想的核心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仅)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边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后最大的儒学大师,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在写作上的特色:
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
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严谨。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2、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
提出的问题——民不加多
论证的中心——为王之道——仁政
二、配乐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正音〗
好(hào) 曳(yè) 胜(shèng)
数(cù)
罟(gǔ)
彘(zhi) 畜(xǜ)
庠(xiáng) 悌(tì)
三、理清文脉,把握内容,掌握重点词句〖边读边复述愿意〗
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自诩“尽心”,岁凶:移民——移粟——治国胜于“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实行王道政治。
〖词语〗耳 凶 然 无如 政 加
2、第二部分: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以例设喻,善诱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是亦走
民不加多的原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词语〗喻 鼓 既 走 或 直 是
3、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合理地发展生产——养生丧死而无憾——仁政开端——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连用“不可胜……也”排句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加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王道之始——总结上文
〖词语〗数 胜 养生丧死
教养百姓,民心归顺——仁政主张——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及所产生的效果。
强调民富国强,安居乐业——养民教民
四组排句,层层铺叙,有声有色——美好的前景。
结论:不王者,未之有——呼应:王道之始
〖词语〗树 衣 畜 夺 庠序 负戴 颁白 孝悌 然而
批评统治者的虐政,反面证明自己主张。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社会的不平等。
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言简意赅回答“民不加多”的疑问。
〖词语〗检 涂 莩 发 岁 斯
4、孟子在本文阐述的思想内容有哪些?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板书】
梁惠王 孟子 特色
尽心——邻国之政 以战喻 以例设喻
岁凶:
移民 说理雄辩
移粟 无如 不可 五十步笑百步 善诱对方
民不加多——民不加少 实行王道 容易接受
合理生产——养生丧死(仁政开端)————教养百姓,民心归顺(仁政核心)

劝勉农桑、教化百姓——不王者,未之有
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体恤民心、检讨自身——天下之民至
二、朗读并背诵倒数二、三段
三、讨论课后练习三题
〖一词多义〗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数罟不人湾池(密)

百发百中(发射)
发闾左谪戊渔阳九百人(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
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兵士)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通假字〗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
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特殊句式〗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后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结构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
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倒数二、三段
2、完成《导学》能力训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