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2:0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师说》教案
【知识目标】
一、认识文本对教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意义以及从师原则的阐述
二、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用法与重点句子翻译
【能力目标】
一、学习反复论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师道”与“从师”意义的认识
【情感目标】
一、结合社会背景,理解作者对人生价值追求的困难。
二、学习先哲大儒那种敢为天下先,知其难而为的精神
【重点、难点】
一、认识文本对教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意义以及从师原则的阐述,掌握常用实词、虚词用法与重点句子翻译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反复论证分析问题的方法,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师道”与“从师”意义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 点拨法 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背景材料导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孟县西)人。自渭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传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又认为人性有上、中、下三晶之分。但在《师>说中,却又承认“人而生知之者”,并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合理见解。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2、背景材料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一直沿袭到唐代。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中唐时代,虽有科举,但耻师风气盛行,当时贵族子弟都可人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以能者为师、相互学习的风气极差。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教后学,是对当时盛行的门阀制度宣战。
二、检测预习,速读文本。
1、重点词语

(1)作名词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①作“学习、效法”讲。
A、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作动词
②作“从师”讲。
A、或师焉,或不焉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课文中出现25次)
(1)作代词
A、择师而教之(相当于“这类”、“这些”)
B、郯子之徒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
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表示宾语前置)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无义)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君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 )
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 )
其(课文中出现17次)
(1)作代词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D、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揣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感叹)
吾其还也(还是)(商量)
其无亡乃翁之志(希望)(期待)
2、古今词义不同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上文是原因、方式等,下文表结果目的。因此就
从而 古:跟从、并且
所谓 今:所说,某些人所说的
古:所说
相似 今:相象
古:差不多
3、通假字:
受之书。 受通“授”
或不焉。 不通“否”
4、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 (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君子不齿 (齿,名词作动词,引申为同列)
耻学于师 (耻,意动词,以……为耻)
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词,以……为师)
圣益圣 (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之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
(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被动句:不拘于时
三、自学思考,迁移练习
1、怎样理解文章题目 文本对“师”有那些说法?
2.怎样看待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
3、完成《导学》“能力训练”
第二课时
一、讨论析疑,合作分享
1、怎样理解文章题目 文本对“师”有那些说法?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板书】
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2、怎样看待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
从师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韩愈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择师标准?表现他的什么精神?
表现不随世俗的斗争精神
为师者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既然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他就可作我的老师,这就把老师和弟子的关系平等化、相对化了。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二、【讨论质疑】
1、韩愈在文中用那些事实来分析论证?这些事实的说理角度有那些变化?
对比论证。文章第二段,连用三组对比,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说明“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是违背常理的,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板书】师道之不存也久矣
圣人出众人——远——从师——圣益圣
众人下圣人——远——耻师——愚益愚
于其子——择师教之——句读不知——小学
于自身——耻师——惑不解——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不齿相师——君子不齿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其智不能及
四、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语言艺术。
2、完成《导学》本课练习
第三课时
一、【拓展思维】
(一)、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作出了什么论断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他就是我的老师。
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这些思想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二)、第四段从韩愈对李蟠的赞许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韩愈为什么要给李蟠写这篇文章
从韩愈对李蟠的赞许中可以看出,“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文章,也就是儒家经典著作。可见,韩愈所说的“道”即儒家思想。“不拘于时”点明当时的社会背景,尊师重教之风荡然无存。可见,作者交代写作缘由只是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契机——借题发挥。

(三)、艺术手法有何特点 【板书】
论证严密,概念明晰,
前后照应,对比论证
排比对偶句、雄辩气势
(四)、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韩愈所说的师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道”从最末一段知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
【板书】
从师目的 古文——古道——儒家思想(为人之道、为学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历代评点〗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总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不必谓公慨然以师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后学也。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
柳子谓韩子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作《师说》,故知师道不传,及耻笑等字,是著眼处。世不知古必有师,徒以为年不先我,以为不必贤于我,风俗人心,浇可知已。韩子见道于文,起衰八代。 —一[清]李扶九
三 韩愈的文学主张
1、愈之所志于古者,不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
2、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 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占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3、或问:为文宜何师 必谨对口:宜师古圣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 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
4、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送孟东野序》)
二、说说你对“从师”之道的认识,在今天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作业
1、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对学习和生活中“老师”的认识。(为作文准备)
2、预习《动物游戏之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