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编排在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重点难点
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文导入板书课题
讲述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
听讲故事,领略作者高尚的情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走近作者了解出处
让学生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发言。
了解作者及出处,
通读课文正音清句
初读课文,要求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教师提出如下字词,请学生要注意读准字音:陋(1òu) 馨(xīn) 苔(tái )鸿(hóng)牍(dú)蜀(shǔ ) 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散句的停顿。 听朗读录音。
男生读,女生听,找出读错的字词,加以纠正。 女生读,男生听,注意节奏的对错。
加强朗读训练,在读中体会文章大意,落实教学目标一。
读通课文疏通文意
默读课文,要求根据课文注释,流利翻译全文。梳理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参照课文注释,相互合作,翻译课文,小组讨论解决疑难。熟知文章大意。
由面到点,抓住基础,完成教学目标一。
精读课文赏析品评
1.了解作者的情操之美。问:陋室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这美好的德行表现在陋室的哪些方面呢?明确:室外之景——境佳。“苔痕”能“上”阶,“草色”能“入”帘,用比拟法把自然物写活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陋室主人的“德馨”。室中之客——儒鸿。既然往来的、谈笑的都是些知识渊博的贤友,“陋室”主人的德才那就可想而知了。室内之事——趣雅。弹琴、读经正是古时的君子之风,暗示陋室主人是君子。板书:境佳 儒鸿 趣雅问:作者的议论句表达主人有怎样德行呢?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等议论性的句子集中地表达了陋室主人甘居陋室,不以为陋,追求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的美好德行。板书: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2.鉴赏文章的表现之美 作者借吟咏陋室来称扬陋室主人美好的德行,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托物言志。比兴用典和类比 3.创造自我之美 本文采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表达你真挚健康的思想感情。 指导:本文托物言志的构思思路是“三层式结构”,即“引出事物一描叙事物一托物寄意”。
学生分析课文,划出相关句子。自由发言。 小组合作,集体讨论本文的写作方法。 学生微型创作。
扣住铭文称述品德的特点,从对陋室的描叙和作者的议论等角度,由分散而集中,领悟陋室主人德行的美好。设计由具体而抽象,颇合逻辑。 对表现手法的揣摩和品味,使学生在更深刻地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的同时,也感悟到作者文法的高妙。鉴赏表现之美,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一试身手的欲望。
课文总结作业布置
本文构思新颖,托物言志,借助赞美简陋的居室来歌颂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表达了对世俗尘嚣的鄙弃,反映了作者遭遇政治挫折后的心境。
诵读课文,并聆听教师总结
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德馨:境佳 儒鸿 趣雅 安贫乐道,保持高尚节操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比兴用典和类比
设计反思
小组活动
教师反思
学生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