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残酷造就了英雄的传奇
——《芦花荡》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我解读】
孙犁的《芦花荡》是一篇诗体小说,情节比较简单,主要写了一个抗日老头护送两个生病的孩子到苇塘时,一个孩子被鬼子打伤了,为报复鬼子,老头引诱鬼子进入圈套,痛打鬼子的故事。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但阅读它却依然引人入胜,别有滋味。
一般情况,教学这篇小说,关注点都会集中在小说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环境上。文中抗日英雄的传奇色彩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他的工作比较特别。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人,不在家休息,跑到了抗日阵线上护送人员和物资。第二,他的本领相当高超。他不仅撑船技术一流,而且在不带一只枪的情况下,能神出鬼没地负责交通运输、护送干部。第三,他行为胆量过人。一个人竟能战胜十余个鬼子。第四,他的责任心自尊心极其强烈。一般人能冲破鬼子的封锁线活下来就不错了。但老头在护送大菱时,大菱只是受了伤,老头却觉得没脸见人了。
从这些记叙和描写中,我们确实可以读到一个“爱憎分明、有勇有谋、积极抗日,热爱家国,自尊自信,言行一致”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但据笔者学情调查可知,学生对老头传奇英雄的形象理解是不难的。所以,传奇环境中的传奇人物只是我们教学的一块基础内容。
同时笔者还觉得,如果我们仅把老头的英雄形象和抗日爱国的主题作为《芦花荡》主要的教学内容,那我们必然矮化了诗体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孙犁在小说中传达的主题深度。因为,当我们欣赏传奇英雄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时,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容回避,那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传奇的战争英雄。
正如孙犁所说:“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传奇式的英雄不也恰恰是战争达到了极致残酷才出现的吗?可以说,英雄的传奇程度与战争的极致残酷正像硬币的两面。所以,当我们一味津津乐道于英雄的传奇色彩时,我们是否无意间在欣赏战争极致的残酷呢,这是多可怕啊!
那我们还该教些什么呢?笔者觉得,我们该利用好文中的环境描写来深入解读文章的主题。
有人说,孙犁的在《芦花荡》里没有残酷的战争描写。其实,这不是完全正确的,《芦花荡》里其实有非常残酷的战争描写,只是孙犁怀着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把它们写得非常隐蔽含蓄罢了。试看文本:“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水鸟白天不敢出来,只有深夜才飞动,可以想象,战争中的人啊,在残酷的战争中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再看:“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十几岁的孩子,每天在炮火中滚打,生病了打打针还需要冒着枪林弹雨。这些孩子,她们的成长是在炮火中长大的,这又是怎样残酷的童年!何等残酷的生活啊!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不是到了全民皆兵最残酷的战争时代,我们需要老头子上敌人的封锁线冒死护送人员和物资吗?如果不是到了战争的力量足以摧毁每个人平凡生活的地步,孩子们需要在炮火的日子中滚一个多月吗?没有战争,也许芦花荡就不会有这样传奇英雄的老头,但我们却可以看到:夕阳西下,驾着小舟飘在芦花荡上的老头,载着满仓的肥鱼和幸福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是否可以说,一个有战争英雄的时代是悲剧的,传奇战争英雄的出现更是时代悲剧中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说,任何时代的英雄辈出,都意味着那个时代有太多的苦难与不幸需要拯救。因此,我们大声喊出:我们不需要英雄。
孙犁用诗体小说来表现战争,或许正是基于他独特的战争观和小说审美观,或许孙犁通过小说让我们相信:对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传奇书写,不仅仅是让我们欣赏英雄人物具有的战争价值与崇高形象,更是让我们反省:英雄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时代某种局限与悲剧的出现,更意味着遭到破坏的人性美与人情美需要拯救与完善,正如文章那耐人寻味的结尾。或许,孙犁对战争中美的记录,不是为了忘却战争的残酷,而是为了让人们通过残酷中美的发现,从而更深认识到战争恶的本质,认识到人性中美的力量应该比战争中恨的罪恶走得更远。
【我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小说情节,从描写和预习问题中分析人物形象。
2、了解诗体小说语言,理解环境描写在主题表达中的作用。
3、正确认识战争英雄,领会英雄的出现具有时代的悲剧性。
设计思路:
基于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预习问题来分析传奇的英雄人物,深入解读战争环境,进而理解到战争的极其残酷才造就了传奇的英雄,从而反思英雄辈出的时代具有的悲剧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解决字词,提出问题。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简洁导入课题,整体感知情节
今天,我们要学孙犁的《芦花荡》(板书),这是描写抗日战争中最艰苦阶段白洋淀人民的战斗生活的。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抗战时期,在芦花荡,一位抗日老头在护送两个生病的孩子到苇塘时,一个孩子被鬼子打伤了,为了报复鬼子,老头子引诱鬼子进入圈套,痛打了鬼子。
教师点拨:讲清故事,需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说。再简单讲就是写了一个老头子“战地护送险失误,诱敌痛打为报复”。
二、分析主要人物,体会传奇英雄
1、从同学们对故事的讲述中我们发现,这个故事是围绕主人公一位抗日老头子写的。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说说,您觉得这个老头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明确:
第一,他虽老瘦但有精神。
第二,他的工作比较特别。
第三,他的本领相当高超。
第四,他的行为胆量过人。
第五,责任心自尊心极强。
……
教师点拨:抓住自己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的一点谈感知和体会,但要有文本依据。
2、一个人的特别之处往往是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所在,刚才同学说的特别之处是大家已经理解的,但有些特别之处是我们一下子无法理解的。比如在预习中,对老头护送孩子和痛打鬼子这一情节,有些同学对老头一些特别的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不是特别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特别之处,看看能读出这是一个怎样特别的老头?
A、出示: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有同学问,大菱只是受了点伤,老头为什么说我没脸见人了?
明确:护送任务是老头子最拿手自信的事,而且自己还承诺过万无一失,可这次居然失误了,这对老头的自尊心自信心是极大的打击。可见,老头是一个极度自尊和自信而又刚烈的人。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当老头发现大菱受伤后,老头为什么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
B、出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有同学问,大菱只是流了血受了点伤,老头为什么这么冲动,不顾生命危险,发誓第二天要单枪匹马找十个鬼子为她报仇呢?
明确:首先,鬼子的打击让老头的这次护送任务丢了脸,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其次,鬼子侵略美丽的芦花荡,这使得芦花荡的人们陷入了残酷的战争,失去了幸福的生活。再则,老头没儿没女,他特别喜爱这两个纯真的孩子,现在大菱却被鬼子打伤了。此时,对鬼子的新仇旧恨一下子都涌出来了。可见,老头子是一个热爱家国、爱憎分明、有仇必报的人。
C、出示:
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有同学问,在痛打鬼子的情节,老头刚开始为什么忙着剥又肥又大的莲蓬?
明确:这是老头的计谋,船上又肥又大的莲蓬是用来引诱敌人追赶老头的,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可见,老头是个智勇双全的英雄。
追问:其实,在引诱鬼子进入圈套的过程中,还有好几个细节和片段能反映出老头过人的智慧与巧妙的计谋。请大家再找一找,说一说。
明确:比如58段,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再比如62段,老头子砸鬼子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
总结明确:老头子是一个“爱憎分明、有勇有谋、热爱家国,自尊自信,言行一致、有仇必报”富有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
教师点拨: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细节等分析时,抓住学生预习的疑难问题,从多角度有选择地进行解读,以充分理解传奇的人物形象为目的。
三、解读抗日环境、感悟战争残酷
1、刚才在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诞生这样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呢?孙犁曾这样写道:
“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可见,战争英雄是在战争环境下诞生的,下面请在文中找出最能反映战争环境的句段谈谈,这是怎样的一种战争环境?
多媒体展示:
A、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B、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C、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D、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F、“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 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明确:虽然在文中似乎很难找到战争时本应有的火药味,但通过刚才对战争环境的理解体会,我们还是强烈地感受到了战争极其的残酷惨烈!
教师点拨:选择学生感受最深的句子分析解读,不求句句讲。对话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必要情况下,可出示抗战伤亡、生活状况等历史资料。分析、朗读、出示资料以学生能深刻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性为目的。
三、情节拓展想象、理解时代悲剧
1、虽然战争环境是如此残酷,但孙犁依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得如诗如画的芦花荡,请在文中找出描写芦花荡环境最美的句子,说一说它美在哪里?
A、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C、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B、月亮落了,蓝天一般清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D、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明确:教师朗读指导,学生通过各种的读,读出美感即可,不需做过多分析。
2、老师也找到了最美的芦花荡,请读一读,说说孙犁语言的特点。(出示)
弯弯下垂的月亮,
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月亮落了,
蓝天一般清的苇塘,
有些飒飒的风响。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
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明确:是呀,战争小说,只有在孙犁笔下,才有这么美的环境,美得像诗一样的小说语言。于是,老师把它改成了上面这首小诗。
3、诗一样美的语言,正是孙犁诗体小说(板书)语言最大的特点。在深情追忆的那段时光时,孙犁曾说过:“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
老师觉得,这么美丽的芦花荡本不该是残酷战争中的一种极致,请拿出笔写一写另一种极致,假如没有战争,我们在芦花荡中会看到怎样的情景:
学生展示后,教师小结:是呀,最美的芦花荡,最美的人,最美的生活,这才是我们渴望的一种极致。
教师点拨:那么美的芦花荡,可以想想老头在做什么,大菱和二菱在做什么,芦花荡其他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4、芦花荡美得如此极致,小说的语言美得这么极致,我们怎么可以为这首诗留下遗憾呢?让我们给这首诗取一个题目,也让它美到一种极致,呆会儿老师也取一个。
教师点拨:拟题可以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对芦花荡的理解,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全文主题的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南京大学潘知常教授在《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中说道:《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最不具有生命美学价值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有的是计谋利用,有的是尔虞我诈,有的是抢椅子的战争游戏。《水浒传》中有的是杀人的狂欢,有的是人性的摧残。孙犁的战争小说,却是美的,不仅美在环境,美在传奇的英雄人物;更美在人性,美在人情,美在孙犁对战争与英雄独特的生命审美。老师的题目是什么呢?生活在美好时代的人们,我们不需要战争英雄。不需要传奇英雄,甚至我们不需要英雄!老师的题目就定为:“不需要英雄”(板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