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背诵默写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乌台诗案”是宋代一起有名的文字狱,主犯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轼。因为莫须有的罪名,他在监狱里呆了130天,差点丢了性命。之后,苏轼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来到了黄州。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当代学者余秋雨曾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到底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分析课文
第一板块:读课文
一读字正腔圆。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寝qǐn 藻 zǎo 荇xìng 柏bǎi
二读通顺流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
三读节奏分明。学生试着划分课文奏节。朗读时要放慢速度,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文中意境。每读完一小层,作稍长停顿,使景物画面有鲜明的层次感。
四读抑扬顿挫。读时要缓慢低沉,读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淡淡深长的忧伤。
五读琅琅上口
第二板块:译课文
把握重点词句,把下列句子译成文中相对应的语句
1、月光从门缝中射进来,明亮洁白,不由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
2、想到(身边)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3、我们就一起到庭院里散步
4、(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那样透明,水里边还有纵横交错的水藻和荇草。
第三板块:析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是什么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
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
②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情趣的词语是?
欣然(赏月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念句:失意的落寞。张怀民1803年被贬黄州,住在承天寺,心胸坦荡,公务之余游玩山水,人格清高超逸。 亦未寝句:相知的喜悦)
③写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它好在哪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月字而无一字不在写月:写月色之明“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写月色之美:水中藻荇从横交错,摇曳生姿,写月色之浓“盖竹柏影也”。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不用浓墨重彩而是轻点之笔境界全出,作者无疑是咏月高手,一幅月夜小景美妙绝伦
作者用了两个奇特的比喻,写出了月光澄澈透明,月影姗姗可爱。
④作者抒发的感慨是什么?“闲人”的含义是什么?包含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美好的景致有了人的欣赏才会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去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他内心深处,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与情感。
第四板块:背课文
小结: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