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9:0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是如何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和论点来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2、领会文章尖锐嘲讽、中肯坚定的语言特点。
3、理解文章的主旨,共鸣于作者融入文章的感情。
学习重点:作者反驳的过程
学习难点:语言特点的赏析
学习时数:2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导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我国东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而国民党军队却按照蒋介石的“绝对不准抵抗”命令进行了撤退。于是,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就全部沦陷了。1934年,国民党政府又在蒋介石的指使下,又进行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更为可气的是:他们为了开脱自己的责任,竟将自己的种种卑鄙行径推至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并公开散布抗日前途悲观的论调。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在“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即1934年的9月25日写下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二、这是一篇驳论文。先自由读文章,初步感知一下文章内容,之后思考完成:
1、本文的反面论点(谬论)是什么?作者在本文中有没有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如果有,是什么?
2、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整理,列出文章的阅读提纲。
(学生读文;指名展示交流;师生纠错)

三、引导学生解读文章(问题逐题抛出,逐渐深入。)
1、对方的谬论来自于哪些论据?论据中的那些“总自夸”、“只希望”和“一味求神拜佛”的“我们”到底是些什么人?
(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2、“有人”也就是那些悲观论者仅根据这些人的表现就得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这一观点,这犯了什么错误?
(以偏概全——如果学生无法归纳出,教师可举例引导并指出:这样的论点是不可靠的、是谬论。)
3、作者在揭示出批驳的谬论后,接下来便对此谬论进行了批驳。3、4、5节先进行了直接的批驳:
(1)作者直接批驳时,是通过哪种途径来进行的?
(驳论证,指出对方的论据与论证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
(2)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批驳的?
(a、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是他信非自信;b、信国联也是他信非自信;c、求神拜佛是自欺非自信。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出:悲观论者其实早就失掉或原本就没有自信力,他们现在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只是自欺力。)
(3)驳论文在批驳时一定要选好突破口,作者为什么要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
(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其谬误的薄弱环节就在于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无视、抹杀了另一方面的事实。)
4、6、7、8节是作者对谬论的间接反驳,反驳的是对方的谬误论点。而反驳对反的论点,通常采用的手段就是证明与对方论点相反的另一论点的正确性。
(1)说说作者是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首先历数了古往今来中国的脊梁人物,以此作为事实论据,指出他们就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从而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2)8节最后一句批驳的是悲观论者论证中的什么毛病?
(以偏概全)
5、学生齐读最后一节:这节在议论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它指出一个什么道理?
(结论,总结全文。指出: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中国的代表,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课堂练习:揣摩作者在文中的多种感情。

第二学时
一、内容连接:
1、本文的谬论是什么?其论证犯了什么毛病?
2、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其根据是什么?
3、作者融入在文中的感情有哪些?
(民族的热爱、自豪、自信;对人民大众的崇敬与赞美;对国民党及“社会名流”的斥责与讥讽。)

二、引入本节课内容:
从作者的论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种种感情,而这些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
1、 本文既有驳也有立,先驳谬论,再立己论:请大家仔细研读文章语言,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2、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就近的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启发。
3、指名班级交流展示,师生纠错。
4、教师小结:嘲讽、尖锐;中肯、坚定。

三、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文章从驳斥对方的反面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入手,揭露了国民党官僚及一些名流从来就没有自信力而自由他信力的真相和正在发展自欺力的事实,提出了自己的论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鉴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立论和驳论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述自己观点的,又因为学生对驳论文不太熟悉,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
通过对驳论文有关知识的介绍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驳论与立论相结合的写法上,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是如何一步步驳倒对方的,并在驳斥对方谬论的同时,提出和论述自己正面观点的;
3.
在朗读中让学生品味文章辛辣、尖锐的语言,特别是体会文章在驳斥对方时嘲讽语言和阐述正面观点时中肯、坚定地语言特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均能在我的引导下较好的完成各个环节的问题,并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于《学案》的运用也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整节课似乎没有什么遗憾之处。
但是,静下心来反思,是不是这节课真的没有什么遗憾之处呢?一个精彩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生成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能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并带着问题走的课堂。而细观此节课,我发现其实我并没有做好!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上积极思维的就是那几个平时还比较踊跃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仍是让自己沉默在惰性之中,整节课上缺少了思维碰撞的火花和创新的妙语,一切似乎都是在应有的平淡中度过,只是缺少了生命的活力。另外,整个课堂上没有临时的生成,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似乎都在我的预料之中,环节虽扣得很严密,但是却少了生成的精彩。整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把“该搞懂的都搞懂了”,满意而“归”,但是实际上我知道这满意的背后仍呈现出来的是学生探究质疑精神的缺失和老师启发的短缺。
从我的这节课再来横看诸多老师上的课,不得不说这真的是我们许多老师的一个通病,我们很多时候只是追求了外在形式的流畅和各种显性目标的达成,却忽略掉了许多内在的、更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些东西,如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