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9:2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力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2、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几幅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用几幅当前的敬业者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敬业精神。
(点评:多媒体显示的几幅图片分别是“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玲、“是虎年第一天淮安最可爱的人”环卫工人、好司机谢二喜,学生一下进入课堂,眼球紧紧被吸引,为下一步走进文本打下好的基础)。
二、解题,介绍作者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梁启超?
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生: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4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9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他17岁时拜康有为为师,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人京参加会试。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生:1898年的“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回国后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担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丰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一千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点评:通过作者简介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作者产生亲近、敬佩之情,这对学生走进这篇演讲稿,理解作者演讲的目的,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敬业乐业” 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先后谈论了哪些问题
有业之必要(2-5)
论述要敬业。(6、7)
论述要乐业。(8、9)

总结三者的关系理清论证思路, 积累经典语句(多媒体显示)
( 点评: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的能力,利用游戏的形式完成。这一环节显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独有经验、体验.)
四、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点评 利用分组的方法,合作探究,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共享资源,共同提高。探究的目的是总结归纳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引经据典 , 以事喻理 。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
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归纳: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五、思考研讨 精神升华
思考:下面是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理由。学生讨论、交流 (多媒体显示)
1.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2.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3.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4.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5.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6.不敬业,就会失业。不爱岗,就会下岗。
7.干一行,爱一行。
8.爱一行,干一行。
(点评: 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对于错误的观点,加以引导纠正。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一定颇有收获,让我们记住作者的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你们定会走向美好、灿烂的明天。
七、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把本课你认为有价值的资料筛选整理,做成卡片。
2、你的亲友或是你身边的人,是否敬业、爱业,调查原因。
(点评:作业的布置是为巩固学习而布置,第一项作业是培养学生的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二项作业是开放式的,学生要深入调查与研究才能完成)
教学反思
我的设计是基于以下的思考:课文是一篇演讲词,是梁启超先生在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一次演讲,同时,这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从思想内容方面看,本课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品格;从语文能力方面说,可以学习用大量论据论证观点、观点和材料统一的方法,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选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于一组探讨。思考:下面是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理由。学生讨论、交流 (多媒体显示)
1.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2.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3.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4.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5.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6.不敬业,就会失业。不爱岗,就会下岗。
7.干一行,爱一行。
8.爱一行,干一行。
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职中的学生大多都打过工,发报纸、送盒饭、做过服务员等工作,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现在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这组探讨,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在发言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敬业爱岗。对于走极端的学生,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在讨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说理有力,大多同学联系了自身实际,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这也提醒我课堂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要和生活链接起来,让作业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