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9:2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体会不同语气词的表达效果。
2.了解《战国策》,了解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
能力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赏析品味课文的语言描写,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味人物对话描写,特别是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学习对比、衬托手法,品味多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2.课本剧表演 通过表演,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讨论法
4.评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分角色朗读课文,突出人物浯气、口吻和情态,再现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的“不辱使命”的外交家,如蔺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资料助读
1.《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力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2.时代背景公元前230年到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魏相继被秦灭亡,其余山东六国的赵、燕,齐、楚在连年战争中早已不堪一击,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jǖ) 怫(fǘ) 跣(xiǎn) 抢(qiāng)禄(jìn) 缟(qǎo) 傀(guī) 挠(náo)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故事情节。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唐雎只身出使秦国,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抢地 休侵
色挠 谢 谕 免冠徒跣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电,岂盲五百里哉
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秦王不说 ②轻寡人与
③故不错意也 ④仓鹰击于殿上
(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臣而将四矣 ②天下缟素
③轻寡人与 ④请广于君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安陵君由一人担任,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口吻、情态。学生自由组合,先试读,并在班上范读,同学集体评议。
教师可稍作提示:
开端: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拒绝,秦王不悦。安陵国危在旦夕。
发展: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一回合的斗争,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高潮:唐雎与秦王展开第二回合的斗争,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结局: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谋取得了胜利。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查找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并列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和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言之有文”的特点;延伸拓展,比较阅读;说话训练。激情表达。
[教学步骤]
一、学生演读课文
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
1.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反映了……”的句式说话。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反映了秦王狡诈与专横的性格特征。
生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生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生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生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他的话犹如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的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不要自蹈死地。
教师评点。指出学生发言中的亮点,鼓励他们直抒己见。
教师提问:本文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各自发表看法。
生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段。文章一开始,秦灭韩灭魏之后,提出“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悦”,这就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的缘由。所以,与其说是对话描写,还不如说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生2:我想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这是不言自明的。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的思想,唐雎智勇双全、不卑不亢的表现,秦王狂妄蛮横,外强中干的丑态,全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出来。
生3: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许寡人”“逆寡人”“轻寡人”矛盾一步步激化,“天子之怒”“布衣之怒”针锋相对,促使矛盾白热化。
2.聚焦对比、反衬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师提示:本文绘声绘色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也很精妙,请大家仔细体味。
学生讨论,明确:本文综合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者塑造了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秦王与唐雎,他俩之间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佛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于;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唐雎的机智果敢,作者塑造安陵君的形象来衬托唐雎。安陵君大敌当前表现出一国之君的见识,但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出浯不凡,不卑不亢。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3.聚焦修辞手法,体会“言之有文”。
教师提示: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辞格,请大家找出来,仔细揣摩品味。
学生明确:“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运用夸张的辞格。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运用排比的辞格。
运用辞格,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俊奇伟的语言风格。
三、说话训练,激情表达
教师创设情境:假如唐雎就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认为唐雎可敬可叹,有的认为可敬又可惜,并不能给小小的安陵国带来永久的安宁;有的认为唐雎是小智,仅凭言辞占上风,算不上什么英雄……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唐雎义正词严、为国争光、智勇双全的形象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学习。
四、课堂小结
本文表现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骄横狡诈、外强中色厉内荏的本质,形象鲜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唐雎大义大勇,肩负国家重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们要力求走出自我樊篱,表现出大我的豪情与气势。像苏武、唐雎、闻一多、周恩来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高大的身影。谱写灿烂的人生乐章。
五、布置作业
1.仿写句子。
中国自古就有不畏强权的人:唐雎发志士之怒,挺剑而起;荆轲以豪杰之气,箕踞而笑……
2.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枚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1)美国记者:
(2)周总理:
提示:(1)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2)派克钢笔是战利品,证明美国人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