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就。他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有典型意义的片断,小中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描写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布局篇独具匠心。
本单元教学为默读的综合训练,在培养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理解能力,上承第一册的小说单元,下启第六册的小说单元,对于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课文解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语)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这是主流解读,课堂里应视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充分说出个人见解!
二、目标确立
思路:参照三个维度,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中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整合小说要素,品味、感悟社会、人生。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掌握的小说阅读常识分析作品;
(2)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社会现象。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教会方法形成能力:教会学生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内化能力,提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文学鉴赏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
1.速读法。 2.讨论法。 3.赏析评价法。
五、教学时数:预设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大王。左拉评价他的作品道:“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处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了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那么,让我们在品味经典的同时,听听同学们对《我的叔叔于勒》产生了哪些思考吧。
二)主要问题有:
关于情节——
1、感知情节
速读复述,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情节。
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2:情节深入
老师在读小说时,突然有个念头,想把文中的有些情节删掉,想请同学帮忙参考看看能删掉哪些?
例如:拮据的生活、两封信、二姐的婚事、选择哲尔赛岛作为旅行目的地、吃牡蛎、换船、一家人离岛时不说话、称呼的变化等。
结合情节内容及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具体分析。
关于人物——
1、次要人物必要作用:于勒和若瑟夫两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为小说题目?
如果说菲利普夫是揭示主题的关键人物,那么,若瑟夫是事件的见证人,于勒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人物。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小说题目,表现我和于勒之间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使“我”在于勒沦为穷水手后,仍给予他同情。这个题目点明了小说的线索人物,全文始终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2、主要人物形象深究: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完全一样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船头巧遇”一部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二人的性格同中有异:菲利普夫妇都具有虚荣、冷酷、势力和自私、贪婪、庸俗的性格特点,而菲利普太太在遇到于勒时,更显刻薄、泼辣、精明和沉着。
关于环境——
小说中两次描写景物,为什么两次不同?这种变化有何作用?
第一处景物描写通过“平静”、“绿色大理石桌面”营造了平和、美好的气氛,衬托了欢快的心情。
第二处景物描写用“紫色的阴影”、“钻”表现了一种阴郁沉重的氛围,烘托了失望、沮丧的心情。
关于主题——
菲利普夫妇应该“躲”于勒吗?
躲与不躲间,情形内容得到强化,主题得以充值挖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得以展示,我们需要的情感态度价值皆能有所体现。
可能会有的观点
①
批判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
②
呼吁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
③
警示浪荡子的身世浮沉;
④
同情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
三)、总结全课:
从要素起,亦可从要素落。
四)、综合性实践活动:想像再造,创新尝试。
假如卖牡蛎的于勒叔叔认出了正准备逃避的菲利普一家,走上前去,惊喜地叫道:“喂!菲利普!我可见到你们了!”此时,菲利普夫妇、“我”、二姐及二姐夫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会说些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描写出他当时的神情、动作、语言。
各小组精心创作,热情交流。
附: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烘云托月
深刻主题——含蓄隽永
我过去解读小说,从文体角度入手是一种惯用的方法,然而又常常会不自觉地过多地强调方法,而使教学设计表层化,单一化,流程化。这种只重视方法而轻视内容的设计常常使我的教学千篇一律,有时整个课堂教学如无源之水,生气尽失!如今只有不断的提醒自己,内容才是根本。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
西山区实验中学
钟滢
一、教材分析
1、品读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
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一篇外国小说。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是有精心设计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结局。如小说的开端部分,菲利普总要说:“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于勒是谁?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再如,在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这个希望之星究竟发了多大的?究竟会给菲利普一家带来多大的幸福?为什么一等十年不回来?也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设置这些悬念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说围绕于勒的命运结构故事:盼——赞——见——躲,构成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以倒叙的手法安排情节,出人意料,张弛有度,曲折多变。
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细细品读这篇佳作,学到短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从中得到对社会与人的感悟理解,获得艺术的享受。
2、教学目标
(1)、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为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
(2)、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诵读入手,理解文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难点:本篇小说人物个性的认识并不是唯一的,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教学设计应做到以学生为本。
小说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小说,学生会主动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学生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课堂上,教师以故事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之余,也要对于刻画人物的语言的解读做重点指导。
三、教学创意
逐层深入式品读教学。在不断的诵读中,逐渐缩小教材处理的范围,使教学的内容越来越精致。
对话教学。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要求师生间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以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本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我们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教学设想
1、知识链接。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在以前学过的小说,我们通过复述文中的人物事件、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来探讨作品的主题。阅读小说时,还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朗读课文,列出人物表,明确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3、展示作者资料,强调莫泊桑小说的特色之一是有精心设计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结局。
4、与文本对话。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
(1)、小说多处设置了悬念,试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说说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
(2)、本文围绕什么来结构故事?请分别用最简练的词来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小说在安排情节时,并没有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4)、这篇课文反应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5、师生对话。讨论:阅读完本文,你对哪一个人物最感兴趣?找出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段,诵读,感悟人物性格。
6、研究性学习。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力图表达的是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个社会问题的认识,作者并不欣赏菲利普夫妇,也不欣赏于勒,暴露的是一种亲情冷漠的社会弊病;在“我”的身上,或许也寄托了作者的某种希望。
对这篇小说的主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碰到学生因不同认识而引发的碰撞,也要因势利导,对他们的创新意识,予以鼓励。
7、积累阅读经验
阅读小说,可以从分析人物入手,也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小说的情节,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分析小说的情节,可使我们理解作品在艺术构思方面的特色,进而探讨作品的主题。
8、课堂迁移训练
(1)、假如菲利普夫妇的女婿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 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2)、把小说改编成一个课本剧。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西山区实验中学
赵雯娟
一、教材分析
在这篇小说中,莫泊桑用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人物的生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大环境——金钱至上,人情淡薄,虚伪浮躁的现实。情节单间单,由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由排斥——渴盼——排斥的起伏中,立体呈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虚伪、冷漠,金钱万岁的态度,同时以“我”对于勒始终如一的态度——他是我叔叔,更凸显了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主题不言而喻。作者就是用最简单的故事,一小家人,带领读者看到了小人物,小事件背后的大问题,没有说教,不必解释,写作目的已达成。
为此,我的教学设计以故事以“一群小人物,一个小故事”为切入点,围绕情节分析,牵引出人物形象,进而挖掘主题。
二、教学目标
小说教学,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不同小说,并掌握小说的分析手法,个性化阅读。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但这篇小说故事发生时间离他们较远,加之莫泊桑是外国小说家,感觉会比较陌生。所以我还是采取求同存异,换位思考的方式找出小说中能跨越时空的“人性”,让学生结合生活及文学经验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具体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由此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对比反衬手法。
三、教学方法
围绕小说中的“一件小事,一群小人物”展开,引导生学习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提炼主题。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看到《我的叔叔于勒》这个题目,你认为小说的主角是谁?
(板书:课题、作者)
(二) 自读感受,理清思路
围绕问题:文中菲利普夫妇几次提到了于勒,将其勾画出来,他们眼中和“我”眼中的于勒是怎样的?请画出表格或板书。(三次。详见板书)
(三) 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
组内互相看各自板书,并评选出较好的,写出点评。
(四) 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和我对于勒态度的描写,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句,分三层次分析:为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几起几伏,而我对于勒自始至终都未变过?(从人物形象上分析异同)
(五)现在你们认为谁是主角?标题能否换为《于勒》、《我的父母》好不好?
不可以。本文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观点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观点二、主人公是于勒。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六)课堂小结
小说的故事讲完了,你的思考结束了吗?你认为小说想传递什么给我们?(通过刻画菲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揭示人性中的自私冷漠,揭发金钱社会的扭曲形态。)
作业:
左拉这样评价莫泊桑:“读他的作品,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写一段感想,指数不少于300字。
《我的叔叔于勒》说课稿
西山区实验中学
尹俊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2、教学目标
小说通过人物描写来传递作者的思想以及写作意图。教学过程中,应以人物中心,在情节发展的动态中分析人物。由点及面,先分析人物性格,再通过解题来揭示小说主题。
(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二、说学法
1、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自主讨论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等。
三、说教法:
对话教学: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而是师生间各自向对方和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它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的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可以从多方面设计学生乐于讨论的话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首先让几个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第一课时完成后的作业)。
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二)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部分。
第一步: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设题目的: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 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
2、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
(三)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
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四)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
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这种做法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这一问题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树立正确金钱观。
(五)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五、说板书:
本着直观简洁原则,板书设计如下:
我的叔叔于勒
虚伪的外衣
自私冷酷的内心 人性弱点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