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初稿+定稿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初稿+定稿及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9:10:3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初稿)
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 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 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 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 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 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7、 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再设计
昆明市实验中学 赵丹娜
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是著名诗人——苏轼
一、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 结合下面的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户 念 寝 相与 步 空明 交横 盖 但 耳
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依靠文下的注释对文章的字音、词义有所了解,同时也要注意积累重要字词的含义。
二、梳理课文脉络
1、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3、 再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信息可以通过课文进行补充?
明确:第一段记叙了夜游的起因和游玩的人。
第二段描写了夜游的景色。
第三段抒发了夜游时的感情。
总结:全文围绕着“记”来写作,分别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事
1、再读课文,在夜游的起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变化,从孤独——欢喜——失望——喜悦
提示学生:夜、无与——遂、亦、相与
【材料】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北宋官员。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
请一个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总结:在叙事当中诗人的情感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他们两人看到了什么景?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如果把这段句子改为这样可以吗?
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总结:当天晚上月色的特点是清澈、透明。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材料】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1)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补充材料)
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心中的壮志难酬
【材料】21岁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元丰二年)任湖州太守,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
45岁时(元丰四年)被贬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
(2)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5、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苏轼的情感。
总结:面对着被贬官闲适的生活,苏轼心中的情感是不断起伏变化的,这当中既有一种旷达,但面对着自己的壮志难酬却难免有一份悲伤,所以思想中的矛盾让本文中的情感变得很复杂。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文”“言”之趣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昆明市实验中学 赵丹娜
文言文在我国历史之悠久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它所承载的中华地五千年文明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也有其无法超越的优势。同时,语文课程的民族性,这是其他课程,特别是非人文课程所不具备的。怎样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怎样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怎样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些目标的设定都得依赖于文言文教学。因此,在这个西方文化、价值观大量涌入的时代,立足民族文化,多让学生吸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让学生体味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责任意识,文言文教学对此责无旁贷。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而这些仅从语言的层面是难以了解的。我们只有走进作品,整体感悟文本,才能和作者在一定层面上对话,才有可能感受他的情感、智慧、精神等。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在写作上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只学言,而不去领悟文言文涉及的文化内涵和写作技巧,实在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而离开“文”,实际上也很难学懂“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反复诵读,也有助于言的理解。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诵读,要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自己去归纳总结,去解决文言文基础知识的问题,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掌握了必要的文言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也就不难了。
10月24日在蒙自完成《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课刚开始,我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之后分析课题中所包含的信息,从而紧抓住“记”这种文体,让学生从此出发来对文章进行理解。
第一、记了一件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似乎与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月儿残缺,何时是清满的佳期?在寒月下的是诗人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身影。他曾悲月:酒贱长愁客少,明月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这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一个中秋月,赋予明月悲剧的色彩,才高见妒,忠而被谤的喟叹!在这样美好的夜晚作者却“念无与乐者”又是明月何皎皎的夜晚,月色入户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此时他睡意顿消,披衣起行,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但是却想到没有与自己可以一同欣赏月色的人,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张怀民。在此段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的词语“夜”“欲”“欣然”“无与”“遂”“寻”“亦”“相与”这些词语,这当中有名词、形容词,但更多的是动词,而这些动词正好将当天晚上苏轼所做的事情相串联,同时从“无与”到“相与”苏轼的情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以上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来完成,当同学们找到这些句子再次叫学生朗读体味来体会他当时的心境。而这样的变化为我们指导学生的朗读找到了很好的感受点,这样就是苏轼这个人在学生的面前变得立体起来。
第二,记了夜晚的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此月色用直译与生动描写相结合让学生在描写中感受月色,通过自己的描写,学生能够与苏轼有了一些相同的体验,正是这种体验让学生在分析月色之时不再仅仅局限于“空明”一词,而是能用“皎洁”“明亮”对空明进行解释。在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之后,让学生再带着情感进行朗读此时就显得更有了一份温暖。
第三,记了苏轼的情感。这样的夜晚只有这样的“闲人”有幸得见,接下来就集中讨论何为“闲人”结合背景试做分析: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此时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素质被贬黄州,心境是相当复杂微妙的,也是这一时期成就了苏轼,关于苏轼的解读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他的理解可能更为复杂深刻一些,但是,作为现阶段的中学生,基本上能理解到他心境的矛盾与微妙即可。而这样的心境如果只是脱离开前两段而看或是补充资料而看,对于学生的阅读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而豁达之情在前面怀民的相伴,月色的空明分析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如果此时让学生看“闲人”的同时看“但”“少”二字中的情感,再结合叙事中的“夜”“念无与”这样的词语进行分析必会让学生对于苏轼复杂的感情有更深的了解,最关键的是一切情感的揣摩都没有离开文本本身。
课后我介绍同学们看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更多的搜集苏轼的资料诗词去走近他了解他,一节课,对于语文来讲是沧海一粟,我只想带着学生们走进语文的殿堂让他们自己去思索,长此以往也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堂也更像语文课堂!
正是对于文言文教学一些认识,这节课我在文本分析中下了很大的功夫。本篇文章的短小,文言字词容易掌握,而且关键字词都有注释,因此我把分析重点放在了“文”的教学,这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丝学习文言文的快乐。但是当课堂下来之后,许多听课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那基础的“言”对于学生该怎么办的疑惑上,从老师们疑惑中我重新意识到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仔细回想,在课堂中如果对于“欲”“欣然”
“念”“无与”“遂”“亦”“相与”“如”这样的词语在分析内容的同时也进行含义的强调,必然会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不会出现把月色的比喻理解为积水的情况。除词语之外,在师傅的提醒之下让我意识到重要文言句式也是必须跟学生讲解的一个内容,如“盖竹柏影也。”判断句式在肯定中有一份发现真相的欣喜之情。词语、句式这些文言文教学以前的重点,在当今文言文教学改革中在被慢慢淡化,但这些恰恰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考试中不可避开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将“文”与“言”生硬割裂,而是在讲“文”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言”的内容强化给学生,让他们文言文的学习有了更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