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辨析及修改”
中考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判定一个句子有无毛病。
2、能从逻辑方面判定句子表意是否合乎事理;能从语言习惯、感彩、语体色彩等方面判定句子表达是否得当。
3、能针对病句,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在不改变句意的情况下,进行恰当的修改。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
2.引导学生分析病句的病因。
[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辨析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迁移,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某种推断方法。
3、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练习中领悟,在交流中提高,在讲评中明确。教师主要起引导及“点睛”的作用。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教师指导:如何辨析病句。
(1)感读——凭语感,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就可能有语病。
如:她有一个女儿,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愿意把孩子打扮的漂亮一些。
[辨析]谁“同许多年轻的妈妈一样”呢?读到这里,就含混不清。在“同”前加一个“她”字,语意就清晰了。
(2)梳理——由主干到枝叶逐步检查。先缩掉句子的附加成分,化简后,留下句子的主干(即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附加成分是否有语病。此法能迅速地确诊句子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病因,实践中最常用。
如: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班长的报告。
[辨析]此句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同学们……注视着和倾听着……报告”,“注视着”同“报告”搭配不当。应改为“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班长,倾听着他的报告。
(3)类比——用同义词替换,关联词替换、仿照原句造句等比较法来检查语病。
如:我们交流了意见,心情舒畅了许多。
[辨析]用同义词“交换”替换“交流”加以比较,“交换”比“交流”通畅,合乎习惯。
(4)分析——从事理上进行分析,检查是否自相矛盾和符合逻辑。
如:清晨,雄鸡报晓三更时,我起床了。
[辨析]“清晨”与“三更”不是同一时间,前后矛盾。
[过渡]辨析病句的方法已经教给在座的各位,相信大家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实际操练一下。
二、学生活动一:辨析病句病因。
先告诉学生病句的常见类型,给出典型的病例(每类3-5句,共25个例子),指导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先辨析后归纳出各类病句的病因。(每一类型交由一个小组去分析研究,活动最后环节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交流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质疑或提出不同看法。)
病句的常见类型。(1)成分残缺 (2)搭配不当 (3)语序不当 (4)指代不明 (5)否定不明 (6)词语误用 (7)不合逻辑 (8)重复堆砌(9)一面与两面不对应 (10)并列不当
应该指出:病句的病因并不是单一的,分类的界限也不是非常分明,以上的分类主要是为了便于学习,利于掌握。
☆学生活动一:
(1)搭配不当
例1:我们的校长常常接待许多学生家长的来访和来信。(动宾搭配不当,宾语是并列的两项,“接待”可和“来访”搭配,删去“和来信”。)
例2:他的无畏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主谓搭配不当,“精神”与“浮现”不搭配。)
例3:我们坚信,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主宾不搭配,“农业”不能成为“国家”,应改为“中国会成为农业发达的国家。)
例4:只要增加投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关联词搭配不当,“只要……就”、“只有……才”。)
例5: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主宾不搭配,可把“季节”改为“地方”。
(2)成分残缺或多余。
例1:听了校长的报告,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缺少主语。应去掉“使”。)
例2: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谓语残缺,句末加上“而努力”才通顺。)
例3:市政府严肃处理了水泥厂擅自提价。(宾语残缺,句末补上“的做法”才通顺。)
(3)词语误用。
例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词语感彩与句意不合)
例2:今年的产量减少了一倍。(数量减少不能用倍数,应改为“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4)指代不明
例1:张老师才到我校,许多老师还不认识。(到底是谁不认识谁?不明确,应在最后加上“他”)
例2:小明和小华的同学来了。
例3: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5)语序不当
例1:博物馆展出了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改为“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例2:她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宾语的修饰语语序不当,产生了歧义,出现了“两个丈夫”的语义不清的错误,应把“两个”调到“菜”的前面。)
例3:赵老师亲切地走过来对我说:“你要注意保护视力啊!”(修饰语语序不当,“亲切地”与“走过来”应对调。)
例4:这里的情况,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
(6)否定不当
例1:这悲壮的故事,怎能不使我不感动得流泪呢?(反问句中的否定词要注意,这句话最终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本意正好相反。应把其中一个“不”字去掉。)
例2:春运期间,为防止类似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有关部门加大了监管与督查力度。
(7)成分重复多余
例1:你交来的稿件,正在进行排版。(删去“进行”)
例2:王总和李经理多次反复论证这套技改方案。
例3:为精简字数,我们不得不把这篇文章略加删改一些。(附加成分多余,“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删掉一个。)
例4:文艺百花园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气象万千。
(8)自相矛盾或不合逻辑
例1:中国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既然世界上都没有,那中国怎么又有呢?应把“没有”改为“仅有”)
例2:他的作文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先在全班后到全校)
例3:一天一夜没停的吵闹声又响起来了。
例4:五一期间,我校全体初三学生基本全都没有休息,在家认真复习。
(9)一面与两面前后不对应。
例1: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前后不呼应,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前后不呼应。)
例2: 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例3:具有健康的体魄,是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障。
(10)并列不当
例1: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
例2:参加这项活动的都是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三、学生活动二:学习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要遵守的原则:病句修改以改通顺、改准确,不作语言润色,不改变句子原意为原则。
辨别修改病句的方法、步骤:
一读、二提、三改、四查
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语病的。
二提:提取主干,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
三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
四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
对于病句的考查,有时不限于辨析,而是进一步,要求修改。修改要以辨析为前提。我们通过辨析查明了病因,然后便可根据病症,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学生活动二:学生在辨析病句病因的基础上对上一环节中的病句进行修改。答案在以上的环节中已有所体现,此略。
四、经典中考题回放。(学生活动三,试题略)
五、学生活动四:教师指导学生小结。
同学们经过一轮的学习和实例操作,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已经有所认识,下面我们就以上的学习进行小结。有没有哪些悟性较高的同学能看出些门道,总结出辨析病句的捷径(技巧性的方法)呢?每个小组必须谈出一个有建设性的看法来。
☆学生活动四:寻找辨析病句的技法,识破命题人的伎俩——积累典型病例,学会举一反三。
考题中常见的病句,往往是一些“类型化”了的句子,我们如果有意识地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记忆一些典型病例,那么我们再面对同类的句子时,就会特别敏感,很容易断定毛病出在哪里。
常考的病因及病例:
(1)滥用介词“通过”、“由于”、“经过”、“在……下”、“当……的时候”和动词“使”,导致句子主语残缺。
如:通过紧张的期末复习,使我们的各科成绩都有了提高。
(2)前面的主语是正反两面的意思,后面的宾语只有正面一面的意思,导致前后不呼应。、“有无”“能否”“优劣”“好坏”“成败”含有两方面,不能呼应就出错。
如: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3)滥用否定词,导致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如: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4)词语搭配不当。
如: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5)“无时无刻不……”的用法:是“时时刻刻都……”的意思,表示永远、不间断。
如: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6)前一个句子是选择性设问,后一个句子的回答不能与之对应。
如:特异功能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的背后是真理还是谎言?科学只能让我们作出否定的回答
(7)、容易重复的词语
“目的是为了”“约……左右”“更加变本加厉” “让它任其自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从心里发自肺腑”“显得相形见绌” “一气呵成地写就”“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
病句辨析及修改中考专题复习
教学反思
曹阳珍
病句修改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在复习中,一方面要把考点知识细化,把概念具体化,用抽象理性的方法规律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加强实际操作的有效性,把老师的理解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时的心态、情绪,关注学生掌握方法养成能力的过程,关注“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细化考点的知识,优化方法的归纳
辨析病句的方法很多,在梳理知识方法时尽可能细化。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揣摩、归纳、运用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什么叫病句;如何辨析病句(如感读、梳理、类比、分析等。);梳理了病句的9种基本类型:指代不明、否定不明、用词不当、并列不当、词语搭配不当、逻辑混乱、成分赘余残缺、词序不当、一面与两面不对应;明确了病句的修改思路(整体把握抓硬伤——深入思考摸规律——归纳总结明方法)和修改原则(①真实性原则:要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千万不要违背原意,另起炉灶;②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病句的实际情况作修改。也就是说,哪儿有毛病,就改哪儿;是什么毛病,就用什么方法,做到“对症下药”; ③经济性原则:就是要“多就少改”:修改不是再造,切忌改变句子的本意。尤其应该注意,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能改一处可以的,决不能改动两处等。),细化了修改的方法( ①长句紧缩抓主干。有些句子由于较长,修饰成分多,语病不容易看出来。因此这类句子在辨析时宜用紧缩法,把主干突出出来,这样有些语病往往就一目了然了。 ②修饰语多理枝叶 。如果紧缩后,句子主干并不缺成分,就应该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词是否搭配。如果是一个谓语带几个宾语,或几个谓语带一个或几个宾语的,也应注意是否能够一一搭配。 ③复句注意关联词。 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往往对表情达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复句病句的考查,常常从关联词语入手。 ④代词指代要清楚。句中如果有代词的话,应该注意指代是否清楚。 ⑤一面两面要相对。 句中如果出现“是否”“能不能”等表示正反两面的词语时,就应该注意前后有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⑥语句通顺看逻辑。如果经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考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那么就应看看是否有逻辑错误。)。通过梳理知识,明确方法,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做到有例可循,有“法”可依。
二、加强实际操作的有效性,注重调节学生的心理
1、抓好课堂的教学,组织学生寻找规律,把老师的理解化为学生的能力。
(1)以“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探索、体验和解决问题。在复习辨析病句时,展示精心选取的病句例子,让学生分析判断句子的病因,说明病句的表现及特点,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
(2)以“解决问题,寻找规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的效果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传授,更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主动运用。”因此,我们要把“解决问题,寻找规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同时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当学生明确病句的表现及特点后,我们可以设置练习,把老师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寻找、归纳辨析病句的方法规律,这些方法的形成由学生来判断归纳,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解题方法。
(3)精选精练,训练得当
①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性和时代性,与中考试题接轨。
②练习设计适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
精选同一类型同一能力点的题型让学生熟悉、操练,即先分类练习,每一种类型,每一个考点都要反复练习。重视解题方法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运用自己所总结的方法去实践,继而形成细致、严密的思维习惯,达到训练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解题的信心。然后增加难度,进行综合训练,并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③练习量适当,注重讲评。
2、抓好课后的落实,加强对语言的敏感度
(1)培养语感,增强信心。
辨析病句的考查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考查语言的运用能力。语感能力在答题中显得特别重要。语感,指的是在长期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辨析语病首先靠敏锐的语感,即通读句子,感觉一下读着是否拗口、别扭,是否合乎语言习惯,然后再从语法角度行理性分析。语感能力强,有些句子只要一读即可感觉其有无语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多读多背,多思多写,多进行语言实践。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还要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沉着应战,并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训练中看见曙光,增强信心。
(2)增强应考意识,不断修正完善解题方法
命题中,命题者往往故意回避练习中常见的典型病例,或者利用典型病例,编制一些特例,设置一些陷阱来迷惑考生。这样,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了。这就要求学生在运用方法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修正完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