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4单元第15课《春》读写相结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4单元第15课《春》读写相结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1-30 19:13: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春》读写相结合教案
一、设计缘由
(一)本文特点
《春》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江南的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文章使用了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拟人和排比。在描绘景物特点时,运用拟人体现作者的情感,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情感性。《春》中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而大量使用排比,又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便于人们诵读。
  《春》中大量使用叠词,既能形象刻画事物特点,又富有朗读节奏感;即使全文行文活泼欢快、充满诗情画意,又能增加朗读时的情韵。
本文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盼春——绘春——赞春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步入初中生活,没有较好的初中学习习惯,不利于长篇讲解,所以应采取读写相结合的形式。“春”这样的题材是学生常写的作文,相信学生在小学已经写过很多次,如何唤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有所提高,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其次,本文是朱自清散文中讲究炼字和修辞比较明显的一篇,如果以讲和分析为主会耗时较多而收效不好。
(三)单元要求
本单元的文章主要以写景散文为主,学习本单元主要目的是: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了解课文抓住写景的方法和层次;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做简单的描述。本单元一共有四篇文章,其余四篇分别是:《济南的冬天》《夏》《秋颂》《三峡》。综合观察五篇文章,各有特点。
(四)教学总体设计
综合考虑《春》一文的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和学情,决定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先写,唤起原有的知识经验;接着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重点是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修改,总结文章的写景特点;最后总结文章的结构,并要求将片段扩为完整的文章。这样可以用阅读发现写作的方法,更有利于从写作中发现本文的特点,不仅做到了以读促写,更有利于以写促读。
教学程序:根据《春》一文绘春部分的内容播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要求学生观察,并挑选自己最喜欢、最有感觉的一幅图进行描写——阅读原文,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画面,仔细阅读分析原文,说一说它给你的启示,并修改——同一幅图的同学交换阅读,提修改意见——总结各幅图中作者的写作特点——不同图画的同学交换阅读,提修改意见——归纳本文在写景时的特点——结合自己和文章的写作,总结写景的方法——再写一幅春景图——阅读文章的剩余部分,归纳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再描写一副自己感兴趣的文中没有提到的春景图,并为自己的文章加上开头和结尾,将段落描写扩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春天的赞美之情和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课文抓住写景的方法和行文结构。
3.掌握排比、拟人、比喻三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并尝试将其运用进自己的文章中。
三、教学重点:欣赏语言,体会情感。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课文抓住写景的方法和行文结构。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提到春天,你会想到什么?是那首从小就会唱的《春天在哪里》,还是草儿青青、百花盛开、春风甜甜,细雨连绵,万物复苏,天地一片新气象,一派生机和活力。下面就让我们跟着音乐和图片一起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描绘。
二、具体教学过程
1.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描写。
2.阅读原文,找出文中相应的描写画面,仔细阅读分析原文,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说明喜欢的原因。
明确: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了比喻、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颜色和花的竞相开放的特点。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3.说一说作者的哪些方法是你没有想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1)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物有人的动作,使文章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
(2)可以多种修辞手法合用,这样会写的更细致。
(3)描写和想象相结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
4.总结:跟着朱自清先生我们一起领略了春草的活力和百花的芬芳,更感受了如何描写一幅图画。
5.作业:写前两幅图的修改课堂写作,从后三幅图中挑一幅写作;写后三幅图的同学修改课堂写作,从前两幅中挑一幅模仿写作。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走进了春天,感受到了生命力旺盛的草儿和开得火热的百花,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朱自清下面又会怎样来写春风、春雨、春天的人儿。
1.请后三组同学朗读自己修改前和修改后的片段描写,说一说修改的原因。
明确: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角度写出了风的柔和。“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味觉角度写春风,写出了春的香甜和活力,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春的和悦。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合用,写出了春雨的密、亮、柔三个特点。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侧面写出了春雨的亮和春雨对万物的滋润。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侧面写出了春雨的绵长和朦胧。“在乡下……戴着笠的”多角度描写不同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表现,展示了一幅春雨活动图,使文章更具有画面感。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振作精神的样子;“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话的引用突显了自己的想法——春天应该勤奋,也使文章显得有文学气息。
2.写同一幅图的同学交换阅读,提修改意见。
3.写不同图的同学交换阅读,提修改意见。
4.总结归纳写景的方法。
明确:(1)调动多个感官写景:嗅觉、触觉、视觉、味觉等等。
(2)用多个喻体来形容同一个本体,立体地突显本体的特点。
5.作业:写一幅文中没有提到的春景图。
第3课时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不仅写了春天的景物,在开头和结尾还写了什么?
明确:开头写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 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结尾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2.本文的行文结构是什么?各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总——分——总。盼春——绘春——赞春。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
3.朗读全文。
4.请你谈一谈本文中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地方,说一说原因。
明确: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调动各个感觉器官,根据景物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学家,画家,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请拿起手中的的笔,描绘心中那幅独特的春景。
4.作业:为你所写的三个片段加一个开头和结尾,使其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