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课件(21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 抗日战争教案+课件(21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31 12:15:11

文档简介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结合现实,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想请大家看一张图片(弹壳钟楼),请问有没有同学知道它背后的历史故事。
伫立在校史馆的门前是“弹壳钟楼”。此钟由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常德城时,曾向学校操场投掷炸弹,其中有一枚哑弹,经拆除后留下弹壳。后为师生发令施号的钟,它用时最久,声音最洪亮,意蕴最深厚的。2002年百年校庆时,利用这枚弹壳修建了“弹壳钟楼”。
这座钟楼见证的是哪一段历史 下面我们就伴随着“弹壳钟楼”的警钟一起学习那一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阔历史。
【讲授】讲授新课
一、黑色梦魇
血海深仇
【导】常德市一中的百年校史,就是一部爱国抗争的历史,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我校命运和国家紧紧连在一起。大家在参观校史馆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幅版画 (学校西迁)
问: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是描述怎样的一段校史吗
【学答】略
【师问】在此之前,日本制造了哪些侵华事变。
【学答】略
【师问】请问日本为什么要将战争的魔抓伸向中国 请阅读材料,回答日本侵华的原因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材料二: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学答】
1.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1887年《清国征讨方略》、1927《田中奏折》)
2.
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走军国主义道路,武力侵略他国)
3.
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
【师问】战争的铁蹄在中国蹂躏我百姓,制造了哪些惨无人道的暴行
【学答】
1.南京大屠杀—1937.12,30多万人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屠杀1200人
3.“731部队”—细菌战,惨无人道
【导】伤痛何止这些,对我们常德百姓说,切肤之痛仍不时在心头缠绕。
视频:常德细菌战亲历者口述
【师述】日军侵华不仅大肆屠杀我无故百姓。还在
政治上采取“以华治华”——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汪精卫投敌叛国,并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经济上采取“以战养战”——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
文化上采取“奴化教育”——消磨我们的民族和反抗意志,同化我们。
二、奋起反抗
共赴国难
【导】正如国歌所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共赴国难。
请大家结合课本,完成下列填空。(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ppt
【学答】略
【导】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抗战,常德也是抗战时期的英雄城市,请问同学们了解哪些关于常德抗战的历史 现在常德还有哪些抗战时期的遗址
【学答】略
【导】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都在我们双肩上。国难当头,一中的学子自身挺身而出,勇担使命。在抗战时期涌现了许多英雄校友。
【师述】林伯渠、粟裕、陈辉、姜明斋、游杰士、张
镇抗战事迹
三、天日重见
普天同庆
【导】经过八连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举行。
【师述】1945年8月秋,日寇投降,8月,我校由泸溪迁回常德今址。
【师问】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以下材料,请说出你的选择和理由
材料:
日本投降后,当年重庆的国民党报纸上曾经出过一个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打一个中国古代人物)。
结果出现了以下五个谜底:
屈原、
苏武、
蒋干、毛遂、共工。
请说说这五个谜底的含义,你认为哪个谜底最好,并请说明理由
【学答】略
【师问】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1)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一:近代以来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场景。
材料二: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学答】略
活动3【活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评论
【导】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过去了,战争之殇还在,对于战争的反思也在继续。
【师问】1.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2.我们该如何面向未来,特别是作为常德市一中的学生我们如何肩负时代的使命
【学答】略
【练习】课堂练习
2.我们该如何面向未来,特别是作为常德市一中的学生我们如何肩负时代的使命
材料一:1月17日,日本文部科学省修订现行教科书审定标准,要求教科书中关于近现代史的记载要尊重政府立场。更令人瞠目的是,据日本媒体报道,此次修订的是自民党认为现行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的记载有失偏颇”。
——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年01月20日
材料二: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之罪行也。”
——聂荣臻致日军的信
材料三:钓鱼岛事件持续升温…
…昨日,西安和长沙等地发生了打砸烧抢事件,一些日本人控股的商场和店铺遭遇砸抢,不少行驶或停放在街头的日系车被捣砸。
——北京青年报
2012年09月17日
材料四: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讲话(共21张PPT)
伫立在校史馆的门前是“弹壳钟楼”。此钟由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常德城时,曾向学校操场投掷炸弹,其中有一枚哑弹,经拆除后留下弹壳。后为师生发令施号的钟,它用时最久,声音最洪亮,意蕴最深厚的。2002年百年校庆时,利用这枚弹壳修建了“弹壳钟楼”。
第16课
抗日战争
预习导引
思考问题1:
思考问题2:
思考问题3:
战争怎样走近我们的?
战争为什么会走近我们?
战争带来了怎样的伤痛?
按时间顺序梳理1931年至1937年日军侵华主要事件
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分析日军侵华的原因
概括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主要罪行
1938年冬,日寇攻湘,为了确保抗战和建设后继有人,学校被迫西迁泸溪。在校长向玉楷的带领下,师生一同跋山涉水,历尽了千辛万苦到达湘西沪溪县。开基建业,筚路蓝缕,从无到有,学校始具规模。
一、黑色梦魇
血海深仇
日占
上海
卢沟桥
沈阳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开端)
局部侵华
全面侵华
战争怎样走近我们的?
影响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阅读材料:
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二: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⑴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
⑵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⑶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
战争为什么会走近我们?
必要性
可能性
战争带来了怎样的伤痛?
战争带来了怎样的伤痛?
一、黑色梦魇
血海深仇
二、奋起反抗
共赴国难
当强盗闯进家门,当无数的同胞备受欺辱,那种捍卫自尊,共御外辱、誓与山河共存亡的铮铮血性,终于迸发出一场场正义的喋血之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1945年
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
淞沪
太原
徐州
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百团大战
抗日武装的壮大
武汉
反扫荡斗争
两个战场协同作战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
1940年下半年发动
全面抗战路线
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
各种形式的游击战
回民支队
平型关
台儿庄
开辟
相互配合
相互依存
国外战场: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全民族
会战
会战
会战
会战
少数民族
(国民党
主导)
(共产党
领导)
蒙古抗日游击队
请同学们说说常德城内的抗战故事和遗址
二、奋起反抗
共赴国难
陈辉(1920---1945)常德县人,省立常德中学学生。1938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率游击队摧毁3处日伪炮楼,歼敌170多人。1945年在执行任务时,被敌特包围,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常德市一中著名抗战英雄校友
姜明斋
(1921-1984)
,湖南省立常德中学学生,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毕后,参加地方游击队任队长,1943年率部炸毁日寇青山机场,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著名的抗日战士。
游杰士(1922---)湖南省桃源县人,省立常德中学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入陆军机械化学校。1943年赴印度陆军机械化学校驻印战车训练班受训。1944年率部在胡康河谷一举摧毁日军第十八师团指挥部,立下战功。

镇(1899---1950)常德县人,湖南省立第二中学学生。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1932年任委员长侍从副官。1933年任特务团少将团长。1936年任陆军第八师少将副师长。1937年在淞沪抗战中,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10个昼夜,挡住日军。
三、天日重见
普天同庆
日本投降后,当年重庆的国民党报纸上曾经出过一个谜语,谜面是: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打一个中国古代人物)。
结果出现了以下五个谜底:
屈原、
苏武、
蒋干、毛遂、共工。
请说说这五个谜底背后的含义,你认为哪个谜底最好,并请说明理由?
屈原: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打击;
苏武:苏联的武力——强调苏联最后参战的作用;
蒋干:强调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作用;
毛遂:强调共产党和毛泽东的作用;
共工:共同努力和合作。
三、天日重见
普天同庆
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辛丑条约》签字仪式
材料一:
中日《马关条约》签字仪式
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材料二:
在二战任何阶段,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始终牵制和消耗着日本陆军的绝对主力。直到抗战末期,日本陆军还有64%
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
从1931年至1945年,中国战场歼敌150万余人,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伤亡3500
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对外战争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1945年8月秋,日寇投降,8月,我校由泸溪迁回常德今址。
三、天日重见
普天同庆
课堂小结
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1.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2.我们该如何面向未来,特别是作为常德市一中的学生我们如何肩负时代的使命?
小组讨论
弹壳之钟 出彼东瀛
洪沉其音 圆秃其形
行借以导 义赖以明
时教合律 德业日进
退息有节 体艺俱增
泊手将事 时萦其声
居安思危 自强自尊
勤学奋进 各有所成
母校教泽 山高海深
薪传铎振 国运常亨
2.“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它描述的主要是(  )
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B.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练习巩固
C
1.1942年1月2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22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A.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
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C.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战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