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课件(17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课件(17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31 12:43:41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四章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1)课标要求:①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②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教材地位: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近代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史最后终结,又迎来新中国的发展史。(3)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终结,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同时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从此新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2.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在学生掌握人民解放战争的概况基础上,进而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教师主观分析,得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放战争的史实,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关键是注重对结果的归纳和总结。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2.学生认知障碍点: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意义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庆谈判、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矛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总结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中共为争取和平所作的努力,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2)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及解决措施: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通过矛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得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2.难点及解决措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并得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









学媒
体资

设计意图、依据
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赣州中学红色班独有的文化,让学生讲述他们祖辈的革命故事。
红色背景后代的学生讲述,其他学生听讲
激发学生兴趣为讲解解放战争知识做铺垫
基础知梳理篇(16分钟)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解放战争各个阶段及其主要战役概况
阅读课本,梳理知识点
课本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归纳方法。
2.设计问题:蒋介石是在什么背景下举行重庆谈判?教师讲解、分析蒋介石举行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
阅读,独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①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②美国:扶蒋反共,控制中国③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④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舆论压力,内战尚未就绪,故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⑤中共:争取和平、民主
课本地图册
1.学会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2.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突出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
3.展示重庆谈判蒋介石和毛泽东合影的相片。设问,毛泽东为什么会去重庆谈判?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组织学生模拟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双十协定》
1.观看图片、阅读文章、思考2.情景再现
图片课本
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共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教学环节









学媒
体资

设计意图、依据
基础知梳理篇(16分钟)
4.结合教材、视频、图片及课外资料讲解防御阶段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概括。设计问题:①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中原?②三大战役的意义?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听讲1选择反攻中原的原因①中原国民党兵力空虚②战略地位重要,西扼武汉,东下南京2三大战役的意义:(见课本第80页)
Ppt多媒体课
本课本
1.掌握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2.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5.难点突破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见课本第80-81页)
学生体会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课堂讨论篇(15分钟)
1.展示有关辽沈战役前东北情况的课外资料.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选择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教师巡视,深入学生之中,合理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补充资料,分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总结发言。
多媒体课
外材

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别人的意见,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探究历史现象的能力。
2.出示1955年某期封面印有蒋介石《时代周刊》的图片,并展示课外有关的资料。设问:蒋介石在思考,他为什么会在内战中输给了共产党?教师巡视并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代表在台前陈述其观点。
课外资料PPt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环节









学媒
体资

设计意图、依据
情感升华篇(3分钟)
讲述解放战争留下历史遗憾,台湾至今没有和祖国大陆团聚。然后请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畅所欲言。(把学生的留言保存u盘里建立文件发给学生)
学生思考并到白板上留言
白板U盘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结合以往的知识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黑板上主板书)
第17课
解放战争一、解放战争的历程:1.准备阶段: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的签署
重庆政协的召开2.防御阶段:内战的爆发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4.战略决战:三大战役5.胜利阶段:北平谈判
渡江战役
追歼残敌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国内:(1)独立、统一的新中国
(2)毛泽东思想的胜利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方案:一、三个过程:预习评价、探究评价和拓展评价二、四个方面:1.完成比例评价:分为100%80%60%三个等级
2.正确率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3.主动性评价:分为活跃、主动、一般三个等级
4.创新性评价:分为创新、比较新颖、一般三个等级注:以上评价由学习兴趣小组组长完成。(共17张PPT)
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历史性的握手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当年走得不容易,
现在回来也不容易。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问题引领:
1、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但为什么内战还是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请结合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说明。
2、解放战争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双方的战略方针是什么?结果如何?
3、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创造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
4、简要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总结胜利的法宝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探究一:内战为什么不可避免的爆发?请结合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论证。
1、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民族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
2、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共产党代表着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且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控制着不同的区域。
3、重庆谈判是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做出努力,然而蒋介石采取的“假共和,真内战”的策略,为积极部署内战作掩护。
4、战后国际形势影响:美国采取“扶蒋反共”。
探究二:解放战争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双方的战略方针是什么?结果如何?
1、战略防御
(1946.6—1947.6)
2、战略反攻
(1947.6—1948秋)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4、胜利阶段
(1949.11949.10)
(1)北平和谈
(2)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3)追歼残敌
(2)粉碎全面进攻(战术、战果)
(1)全面内战爆发(时间、标志)
(3)粉碎重点进攻(地区)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三大战役
探究三: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创造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奇迹?
国民党: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贪官横行,政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共产党:1947年土地改革、正确的战略战术、
军队纪律严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中用以下词语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
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思考:
1、它们分别指什么事件?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革命胜利的经验和法宝?
2、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探究四:简要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总结胜利的原因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有中共正确领导
有马列毛理论指导,
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主义发展道路,
有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有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的
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
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
思想的胜利。




讨论:
有人观此图后颇有感慨,赋诗一首
驾鹤人来壁上观,
后生探问雾中山。
当年月亮谁敲破,
直到今夕尚未圆。
请问各位同学,诗中所说的月亮谁敲破是指哪个历史事件?破碎的月亮是否能有重圆的一天?最有可能实现的模式?
此图为马英九先生在台北纪念馆参观重庆谈判。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就必然的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战略
决战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