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课件(43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课件(43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31 14:21:55

文档简介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阐述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过程,理解《共同纲领》的作用及职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原则及性质,培养阅读,理解历史资料与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学习微课的形式,提前自主学习《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完成学习任务,课上填表格反馈自学效果的形式,掌握自主学习,从多种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抓关键点,概括总结历史发展概况的方法。
2、通过对比中西方政治制度,初步掌握同类历史现象横向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中西政治制度的对比,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的特色,合理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政治制度,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二)教学难点
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师:现在我国每年三月份受全国人民甚至世界瞩目的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是什么
学生:两会
师:两会究竟是什么 代表们在两会上都干什么
学生:根据自身对两会的了解谈这些问题。
这些内容都与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还可以提出有建设性的议案和提案,以充分反映民意社情。)
师: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力大不大
生:大
师:每年召开的两会是“中国式”民主的制度化平台。生动鲜活的展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实施和运行过程及政治特色。“这样的民主政治师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呢 ”让我们回顾历史结合现实,探究其建立发展的历程及特色。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新中国的成立
1、新中国的成立: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
师:如果你就是当时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员谈谈你此时此刻的感受
生:喜悦、自豪、兴奋……
师:你们的感受和当时天安门广场的军民一样,当时广场上30万人不断的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那么他们为什么如此的激动和自豪呢
生:他们终于不在受奴役,翻身做主人了。
师:民族的独立,主权的完整,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民主政权的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可靠保障。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过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后,国家政权应该怎样组织 国家应该怎样治理 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的根本性问题。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答案,就是建立全新的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与新中国同时诞生的政治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中国的民族政治建设
根据预习微课,填写表格,分组探讨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师:这一制度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呢洗礼而走向成熟,中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过程中结成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与共的合作关系。五一劳动节提出家里民主联合政府,拉开筹建新中国的序幕,得到民主党派的积极支持。
师:出示两幅图片问:反映了什么事件
生: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师:随着解放战争迅速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条件成熟。共产党着手筹备政治协商会议。
生:总结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目的
师:出示参加会议的代表,思考有什么特点
生:代表具有广泛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师: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会议的内容中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生:阅读教材概述政协会议取得了那些成果
师:阅读《共同纲领》的内容,规定中国的社会制度,国体、政体,由此得出《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系统表,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归家权力机关中处于什么地位:
生:全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师:出示材料,毛泽东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的作用,鼓励民主党派发展。在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治协商会议职能转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师: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尽可能的调动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师:出示图示:探讨中国政党政治的特征。
生: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师: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师: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决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填写表格(略)
师: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就积极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积累了丰富的民主生活经验并且奠定理论基础。
生:读材料体会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索。
师:经过三年的发展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要解决的是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53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实行什么选举 县级县以上实行什么选举
生: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
师:看图片说明了什么
生:这次选举,标志着我们国家在实现民主政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热情。
师:《选举法》为全国普选奠定的法律基础。
1953年开始普查人口和选民登记工作
师:图片介绍一次人大召开情况,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师:出示宪法的产生过程及宪法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生: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出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过程图示
请你根据图示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权利层级 并思考其体现什么原则及有什么作用
生:原则:人民主权,作用:
作用:全面和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志保证了国家权力的集中统一
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填写表格(略)
师:介绍中国的民族情况及原因(学生与老师互动完成)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师:介绍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
法律依据,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引导学生据材料总结:各民族自治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如何 各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机关机关的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如何 建立各种自治区区域范围
师:介绍五大民族自治区建立情况
师:看视频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生:民族平等
共同发展
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小结: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受到西方过的质疑:
师:出示材料:50年代美国与西方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的认识
生:中国是极权主义,中国人民没有人权。
师: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是什么:
生:冷战的国际形势,敌视丑化中国,那西方的民主政治标准评判中国的政治制度

【出示情境材料】
[张维为《中国触动全球》]


慕尼黑的一场辩论
时间:2007年6月

会议:慕尼黑马歇尔国际论坛中国问题研讨会

一个欧洲学者问我:“您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民主化 ”我反问:“您的民主化概念怎么界定 ”他说:“这很简单: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说完还补充了一句:“至少这是我们欧洲的价值观。”

我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欧洲价值观,但我随即问他:“您有没有想到中国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其中之一就是实事求是。”
问题:欧洲学者对民主化的界定是什么 他认为中国实现民主化了吗 作者“我”的看法是什么
总结:欧洲学者拿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来评判中国的民主化,在他看来不是“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就不是民主化,言外之意,中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这一标准,中国现在并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代表中国的作者给其有力的回击:不能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评判中国,中国有自己价值观——有自己的的国情。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区别呢 结合第三单元学到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填写下列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略)
问题: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差异,你能总结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哪些“特色”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其总结概括。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人民当家作主
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教师总结:从中我们看到中西方国情不同,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适合我国国情的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正如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新华网《习近平与人大的“六个故事”》
结语: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拿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气魄,坚定信心,立足国情,走民主创新之路,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经验教训,走出自己的民主政治之路,逐渐把中国建成富裕、和谐、民主的伟大国家。
【作业】作业
“民主在我身边”
自主择“业”:1、过一把记者瘾:有条件的同学采访你身边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写成访谈录。
2、画画技巧了得的你可以画一幅反映“你身边民主生活”的画。(要求主题明确)
3、文字功夫了得的你可以写一篇有关“民主在我身边”的社会调查,写出你的认识和感受。
4、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民主在我身边”如: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
多才多艺的你们,一定会给老师不同的惊喜!期待中!(共43张PPT)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新中国成立
过程
表现
初步
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正式
确立
新阶段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
目的:
百万雄狮过大江
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毛泽东致宋庆龄的邀请函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有什么特点?
代表具有广泛性
过程
表现
初步
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正式
确立
新阶段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
目的: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筹建新中国
代表:
社会各阶层(广泛性)
过程
表现
初步
建立
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正式
确立
新阶段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
目的: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筹建新中国
代表:
社会各阶层(广泛性)
成果:
《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了国家主席和副主席;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共同纲领》
国家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体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规定的社会性质和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分别是什么?
过程
表现
初步
建立
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正式
确立
新阶段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
目的: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筹建新中国
代表:
社会各阶层(广泛性)
成果:
《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了国家主席和副主席;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职能: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政府副主席:宋庆龄、李济深(民革主席)、张澜(民盟主席)
政府副主席(中共籍):高岗(1905-1954)、刘少奇(1898-1969)、朱德(1886-1976)
过程
表现
初步
建立
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正式
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职能转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新阶段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
目的: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筹建新中国
代表:
社会各阶层(广泛性)
成果:
《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了国家主席和副主席;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职能: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与民主党派人士讨论农业发展问题。
过程
表现
初步
建立
1949年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正式
确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职能转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新阶段
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背景:
目的: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筹建新中国
代表:
社会各阶层(广泛性)
成果:
《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了国家主席和副主席;首都;国旗;国歌;公元纪年
职能:
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法律依据
背景

标志
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法律依据
背景

标志
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北京市民迎接新中国第一次普选
人口普查登记站
西单人民庆祝普选
人口普查登记站
法律依据
背景

标志
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普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
法律依据
背景

标志
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普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宪法了。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500多名高级干部讨论,全国8000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00多人又讨论。宪法的起草应该说是慎重的,每一条、每一个字都是认真推敲了的,但也不能讲是毫无缺点,天衣无缝。
——1954年9月,毛泽东
转引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P53、P
2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如何产生的?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法律依据
背景

标志
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普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两大原则
法律依据
背景

标志
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普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
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们向毛主席热烈欢呼
刘少奇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1954年宪法确立的中国政治体系和国家结构示意图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作用:全面和充分地反映人民的意志
保证了国家权力的集中
法律依据
背景

标志
地位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政权巩固
,经济恢复,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普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
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3、民族区域制度
原因
过程
意义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构想探索: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前提
区域
权限范围
1
3、民族区域制度
原因
过程
1.构想探索: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意义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立法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1
3、民族区域制度
原因
过程
1.构想探索: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
意义
1、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3、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立法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3.全面实施:
1955年,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民族平等
共同发展
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小结: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
基本的政党制度
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慕尼黑的一场辩论
时间:2007年6月
会议:慕尼黑马歇尔国际论坛中国问题研讨会
一个欧洲学者问我:“您认为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实现民主化?”我反问:“您的民主化概念怎么界定?”他说:“这很简单:一人一票、普选、政党轮替。”说完还补充了一句:“至少这是我们欧洲的价值观。”
我表示完全理解和尊重欧洲价值观,但我随即问他:“您有没有想到中国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其中之一就是实事求是。”
三、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问题: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差异,你能总
结出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具有哪些“特色”吗?
中国
西方
国家性质
政党制度
活动原则
经济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中共领导、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
政党竞争、轮流执政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三、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比
人民当家作主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的广泛性)
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政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④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三、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正如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新华网《习近平与人大的“六个故事”》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立足国情
走民主创新之路
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经验教训
走出自己的民主政治之路
富裕、和谐、民主的伟大国家
作业:“民主在我身边”
自主择“业”:1、过一把记者瘾:有条件的同学采访你身边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的,写成访谈录。
2、文字功夫了得的你可以写一篇有关“民主在我身边”的社会调查,写出你的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