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盂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b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阳泉市盂县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b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晋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1-28 21:3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填入对应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咸蛋超人住在27°S、67°W,有一天他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
A.6378千米
B.6371千米
C.40000千米
D.12742千米
2.下列地点中,属于西半球和南半球的是(  )
A.18°W,20°S
B.0°,35°S
C.140°W,30°N
D.120°W,60°S
3.本初子午线是(  )
A.地球仪上的任意一条经线
B.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C.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昼夜更替
C.昼夜长短变化
D.时间的差异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的地方表示(  )
A.相对高度(值)
B.海拔高度低
C.坡度越陡
D.坡度较缓
6.要绘制一张学校操场平面图,采用那种比例尺较合适?(  )
A.1:1000
B.1:5000000
C.1厘米表示3千米
D.1厘米表示5千米
7.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大洋州
D.南美洲
8.一日内最低、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是(  )
A.12点和0点
B.13点和1点
C.午后2点和0点
D.14点和黎明
9.如果想建一座四面朝北的房子,应该建在(  )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附近
D.南回归线附近
10.下列描述,表示气候的是(  )
A.四季如春
B.风和日丽
C.暴风骤雨
D.多云转睛
11.图中,表示山谷的是(  )
A.
B.
C.
D.
12.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中,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13.有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B.世界各地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
D.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读图,回答14﹣15小题.
14.如果此时A处的气温为25℃,那么山顶的气温约为(  )
A.13℃
B.37℃
C.15℃
D.35℃
15.影响该图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地球的形状
C.纬度
D.海陆
16.下列地理事物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是(  )
A.红海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脉
D.大西洋?
17.某地区房屋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炕,窗小且装有双层玻璃.这种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
A.炎热多雨地区
B.寒冷多雪地区
C.温暖多雨地区
D.干旱缺水地区
18.下列不属于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的是(  )
A.人口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人口无计划地膨胀
C.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D.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19.下列关于世界主要宗教和分布地区及宗教建筑物搭配正确的是(  )
A.1﹣﹣基督教﹣﹣欧
洲﹣﹣清真寺
B.3﹣﹣佛
教﹣﹣古印度﹣﹣寺庙
C.2﹣﹣伊斯兰教﹣﹣东南亚﹣﹣教堂
D.1﹣﹣伊斯兰教﹣﹣亚洲北部﹣﹣清真寺
2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被称为(  )
A.东西合作
B.东西对话
C.南北对话
D.南南合作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填空.
(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2)从图中找出:气温高于20℃的主要纬度范围是  ,同五带中  带的范围大体一致.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大致与  带的范围一致.
(3)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  (弯曲或平直),主要是因为  .
(4)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形成一个  中心(高温或低温),这是受  因素影响.
2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D、E三地比较,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地,最多的月份在  毫米以上,该地应在  附近.
(2)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地,这种气候属于  .(气候类型)
(3)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较均匀的是  地,这种气候属于  .(气候类型)
(4)A、B、C三地比较,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地.造成三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5)读图描述C地的气候特征:  .
23.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  ,其中人口最稀疏的四个地区中A是  ,因为  ;D是  ,因为  ;
(2)图中C地人口  (“稠密”或“稀疏”),因为  .这里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3)D地位于人口最  的国家,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属于  国家(发达或发展中).E地居民主要信仰  教,官方语言主要是  .
(4)  (能或不能)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
24.根据“世界人种分布图”,回答问题
(1)亚洲人口最多的是  人种,欧洲分布最广的是  人种.
(2)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人属于  人种,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北部分布的是  人种.
(3)生活在南回归线附近的人主要是  人种和  人种.
(4)生活在北极圈附近A区的因纽特人是  人种,B区美洲的印第安人是  人种.
(5)南、北美洲都生活着大量黑种人,他们  (是或不是)原著居民,若不是,他们的祖先来自  .目前,世界人种的分布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  所致.
(6)“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这是对  的描述
A.白色人种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25.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一定影响,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1
材料二:图2
资料三: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说说全球变暖的危害有哪些?
(4)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26.探究题.
(1)图中A、B、C表示乡村聚落,它们发展的有利因素是  .
(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
理由是  .
(3)如果在A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2016-2017学年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七年级(上)期末地理试卷(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填入对应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咸蛋超人住在27°S、67°W,有一天他想要拜访住在地球另一端的面包超人,并决定“遁地”前去.于是他从家中钻入地底,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来到面包超人家.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  )
A.6378千米
B.6371千米
C.40000千米
D.12742千米
【考点】地球的大小.
【分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咸蛋超人“遁地”穿行的距离约为两个平均半径的长度,即12742千米.
故选:D.
 
2.下列地点中,属于西半球和南半球的是(  )
A.18°W,20°S
B.0°,35°S
C.140°W,30°N
D.120°W,60°S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分析】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解: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由此可判定,四个地点中,属于西半球和南半球的是120°W,60°S.
故选:D.
 
3.本初子午线是(  )
A.地球仪上的任意一条经线
B.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C.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考点】重要的经、纬线.
【分析】本初子午线是一条特殊的经线,其经度是0°,该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该经线是一条穿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解答】解:本初子午线是一条特殊的经线,其经度是0°,该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故B正确.
故选:B.
 
4.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昼夜更替
C.昼夜长短变化
D.时间的差异
【考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基本原理.
【分析】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中心是太阳,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地方时的差异等.
【解答】解:太阳东升西落、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都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的公转造成的.
故选:C.
 
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的地方表示(  )
A.相对高度(值)
B.海拔高度低
C.坡度越陡
D.坡度较缓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6.要绘制一张学校操场平面图,采用那种比例尺较合适?(  )
A.1:1000
B.1:5000000
C.1厘米表示3千米
D.1厘米表示5千米
【考点】地图上的比例尺应用.
【分析】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解答】解: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绘制一幅学校操场平面图,学校操场范围较小,应选择比例尺大的地图,比较选项中的四个比例尺可得,A比例尺的分母最小,比例尺最大.
故选:A.
 
7.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是(  )
A.亚洲
B.欧洲
C.大洋州
D.南美洲
【考点】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分析】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六个大块和许多小块,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
【解答】解:全球共有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分别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由此可知,世界上面积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故选:C.
 
8.一日内最低、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是(  )
A.12点和0点
B.13点和1点
C.午后2点和0点
D.14点和黎明
【考点】气温及其测定方法.
【分析】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一日之中,一般最高温出现在下午2点(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解答】解:一日之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结合题意,选项D符合.
故选:D.
 
9.如果想建一座四面朝北的房子,应该建在(  )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附近
D.南回归线附近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分析】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解:南极点是地球的最南端,站在南极点上,四周都是北方;由此可知,想建一座四面朝北的房子,应该建在南极点上.
故选:B.
 
10.下列描述,表示气候的是(  )
A.四季如春
B.风和日丽
C.暴风骤雨
D.多云转睛
【考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分析】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特点是多变;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解答】解:四季如春描述的是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稳定性;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多云转晴描述的是某个地方短时间的天气状况,具有多变性.
故选:A.
 
11.图中,表示山谷的是(  )
A.
B.
C.
D.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解:读图可知,A图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B图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C图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D图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2.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中,与图中人们所进行的活动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考点】天气、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分析】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主要包括气温(最高和最低)、阴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的强度、风力的大小、空气的能见度等.
【解答】解:图A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是台风,不适合出海捕鱼,故A错误;
图B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是浮尘,空气质量差,不适合户外活动,故B错误;
图C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是霜冻,不利于插秧,故C错误;
图D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是晴天,适合户外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3.有关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降水多
B.世界各地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C.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少,西岸降水多
D.一般而言,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考点】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分析】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很不均衡.多雨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可超过10000毫米.少雨的区域,有时多年滴雨不下.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上,可了解到世界降水的地理分布.
【解答】解: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区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故选:D.
 
读图,回答14﹣15小题.
14.如果此时A处的气温为25℃,那么山顶的气温约为(  )
A.13℃
B.37℃
C.15℃
D.35℃
【考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什么会千差万别?简单地说,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解答】解: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如果此时A处的气温为25℃,那么山顶的气温约为:25℃﹣÷100×0.6℃=13℃.这就是形成一些高山“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故选:A.
 
15.影响该图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地球的形状
C.纬度
D.海陆
【考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人类活动因素等.
【解答】解:从图中看出,湿润气流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受地形影响,被迫沿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降水.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6.下列地理事物由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是(  )
A.红海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脉
D.大西洋?
【考点】板块的运动.
【分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解答】解: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故选:C.
 
17.某地区房屋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炕,窗小且装有双层玻璃.这种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
A.炎热多雨地区
B.寒冷多雪地区
C.温暖多雨地区
D.干旱缺水地区
【考点】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双层木楼或竹楼;热带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多建窗小平顶的碉堡房;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窗户较小、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解答】解:寒冷多雪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小且装有双层玻璃.
故选:B.
 
18.下列不属于目前人类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的是(  )
A.人口数量增长过快
B.城市人口无计划地膨胀
C.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D.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考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口问题.
【分析】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了60亿大关.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解答】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还有一部分国家则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属于人口问题.
故选:C.
 
19.下列关于世界主要宗教和分布地区及宗教建筑物搭配正确的是(  )
A.1﹣﹣基督教﹣﹣欧
洲﹣﹣清真寺
B.3﹣﹣佛
教﹣﹣古印度﹣﹣寺庙
C.2﹣﹣伊斯兰教﹣﹣东南亚﹣﹣教堂
D.1﹣﹣伊斯兰教﹣﹣亚洲北部﹣﹣清真寺
【考点】世界主要宗教及其分布地区.
【分析】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建筑物,金碧辉煌的佛教庙宇,高高耸立的基督教堂,星月映照的清真寺院等,世界上现有将近半数的人信仰宗教,其中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是基督教,教徒总数超过10亿,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教徒以亚洲为最多,在亚洲又集中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斯里兰卡.
【解答】解:基督教的宗教建筑是2基督教堂,主要分布在欧洲;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是1清真寺,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地区;佛教的宗教建筑是3佛塔或庙宇,主要分布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大量的佛教建筑.
故选:B.
 
2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被称为(  )
A.东西合作
B.东西对话
C.南北对话
D.南南合作
【考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分析】(1)发达国家大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这些发达国家,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都分布在北半球(北);
(2)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这些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南).
【解答】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谈,叫做“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叫做“南南合作”.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填空.
(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 逐级递减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高低的最主要因素 .
(2)从图中找出:气温高于20℃的主要纬度范围是 南、北回归线之间 ,同五带中 热 带的范围大体一致.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南极洲 ,大致与 南寒 带的范围一致.
(3)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 平直 (弯曲或平直),主要是因为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受海陆因素影响) .
(4)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形成一个 低温 中心(高温或低温),这是受 地形 因素影响.
【考点】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有三条:①从纬度位置看: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②从海陆位置看: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③从海拔高度看: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解答】解:(1)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级递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高低的最主要因素.
(2)气温高于20℃的主要纬度范围是南、北回归线之间,同五带中热带的范围大体一致.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致与南寒带的范围一致.
(3)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主要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
(4)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形成一个低温中心,这是受地形因素影响.
故答案为:(1)逐级递减;纬度位置是影响气温高低的最主要因素;(2)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南极洲;南寒;(3)平直;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受海陆因素影响);(4)低温;地形.
 
2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D、E三地比较,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 地,最多的月份在 400 毫米以上,该地应在 赤道 附近.
(2)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D 地,这种气候属于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类型)
(3)各月降水量适中,分布较均匀的是 E 地,这种气候属于 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类型)
(4)A、B、C三地比较,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A 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B 地.造成三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纬度位置 .
(5)读图描述C地的气候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
【考点】气温的变化及其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及其应用.
【分析】观察气候资料图时,可以先看横坐标轴,它表示月份,再看左侧纵坐标轴表示气温,最后根据气温曲线上的点估出各月气温值.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和气温曲线图的判读一样,只不过降水是估算各月长方形柱状的数值.
【解答】解:读图可知,(1)A、D、E三地比较,A地全年多雨,年降水量最多,该地降水最多的月份在400毫米以上,该地位于赤道附近.
(2)D地位于亚欧大陆内部,年降水量最少,这种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3)E地位于欧洲西部,这里各月降水均匀,这种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4)A、B、C三地比较,A地位于赤道附近,气温年变化曲线弯曲程度最小,气温年较差最小;B地位于北极圈附近,气温年变化曲线弯曲程度最大,气温年较差最大.造成三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
(5)C地的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
故答案为:
(1)A;400;赤道;
(2)D;温带大陆性气候;
(3)E;温带海洋性气候;
(4)A;B;纬度位置;
(5)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3.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 极不均衡 ,其中人口最稀疏的四个地区中A是 亚马孙平原 ,因为 因为这里位于终年多雨的热带雨林区,极度潮湿 ;D是 青藏高原 ,因为 因为这里地势高,气温低 ;
(2)图中C地人口 稠密 (“稠密”或“稀疏”),因为 因为这里位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工业发展较早 .这里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基督教 .
(3)D地位于人口最 多 的国家,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 高 ,属于 发展中 国家(发达或发展中).E地居民主要信仰 伊斯兰 教,官方语言主要是 阿拉伯语 .
(4) 不能 (能或不能)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
【考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地区.
【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其中人口最稀疏的四个地区中A是亚马孙平原,因为因为这里位于终年多雨的热带雨林区,极度潮湿;D是青藏高原,因为因为这里地势高,气温低;
(2)图中C地人口稠密,因为因为这里位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工业发展较早.这里的居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
(3)D地位于人口最多的国家,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属于发展中国家.E地居民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主要是阿拉伯语.
(4)由此看出世界人口的分布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不能用人口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类无法生活.
故答案为:(1)极不均衡;亚马孙平原;因为这里位于终年多雨的热带雨林区,极度潮湿;青藏高原;因为这里地势高,气温低;(2)稠密;因为这里位于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地势低平,气候适宜,工业发展较早;基督教;(3)多;高;发展;伊斯兰教;阿拉伯语;(4)不能.
 
24.根据“世界人种分布图”,回答问题
(1)亚洲人口最多的是 黄色 人种,欧洲分布最广的是 白色 人种.
(2)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人属于 白色 人种,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北部分布的是 黑色 人种.
(3)生活在南回归线附近的人主要是 黑色 人种和 白色 人种.
(4)生活在北极圈附近A区的因纽特人是 黄色 人种,B区美洲的印第安人是 黄色 人种.
(5)南、北美洲都生活着大量黑种人,他们 不是 (是或不是)原著居民,若不是,他们的祖先来自 非洲 .目前,世界人种的分布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 人口迁移 所致.
(6)“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这是对 B 的描述
A.白色人种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考点】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地区.
【分析】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其中白色人种是目前分布最广泛的人种,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以白色人种为主,非洲以黑色人种为主.
【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
(1)亚洲人口最多的是黄色人种,欧洲分布最广的是白色人种.
(2)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北部分布的是黑色人种.
(3)生活在南回归线附近的人主要是黑色人种和白色人种.
(4)生活在北极圈附近A区的因纽特人是黄色人种,B区美洲的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
(5)南、北美洲都生活着大量黑种人,他们不是原著居民,他们的祖先来自非洲.目前,世界人种的分布比较复杂,主要是因为人口迁移所致.
(6)“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这是对黑色人种的描述.
故答案为:
(1)黄色;白色;(2)白色;黑色;(3)黑色;白色;(4)黄色;黄色;(5)不是;非洲;人口迁移;(6)B.
 
25.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一定影响,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图1
材料二:图2
资料三: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三,说说全球变暖的危害有哪些?
(4)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考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等.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缓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当地气候恶化.
【解答】解:读图及材料分析可知:
(1)材料一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2)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结合材料二、三可知,全球变暖的危害有: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4)针对全球变暖,我们能做的是:提倡“低碳”生活,少用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有效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利用新能源对于节约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
故答案为:
(1)全球气候变暖;
(2)近50年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既危害自然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4)提倡“低碳”生活,少用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有效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利用新能源对于节约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
 
26.探究题.
(1)图中A、B、C表示乡村聚落,它们发展的有利因素是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
(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C ,
理由是 C处位于河流与公路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
(3)如果在A处建立一造纸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考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和乡村;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解答】解:读图分析可知:
(1)图中A、B、C表示乡村聚落,它们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2)A、B、C三地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C,理由是:C处位于河流与公路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3)如果在A处建立一造纸厂不合理,因A地处于河流上游,造纸厂会给下游地区带来污染.
故答案为:
(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2)C;C处位于河流与公路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3)不合理;因A地处于河流上游,造纸厂会给下游地区带来污染.
 
2017年1月28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