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苏联的改革1、苏联改革的背景2、苏联改革的过程二、苏联的解体追忆历史前苏联的版图一、苏联的改革1、苏联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改革?)(1)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盛行
(2)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1)民主不健全
(2)损害了农民积极性,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材料: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苏联工业化十年发生数次饥荒,饿死1000万人。
1949年,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1953年一个人只有0.4平方 米的住房。改
革
势
在
必
行2、苏联改革的过程(三夫改革)(如何改革?)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苏联改革三部曲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经济改革
(1)农业方面:☆(突破口)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玉米。
(2)工业方面: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1956年 苏共二十大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苏联年均粮食产量(百万吨)
赫鲁晓夫时期粮食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荒地的开垦。
从1954年到1958年的五年期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东部地区安家落户,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大约是全苏耕地的五分之一。然而,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赫鲁晓夫时期,没能把垦荒的成果真正巩固下来。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提倡下,苏联东西南北中,远至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和干旱贫瘠的中亚地区(如哈萨克斯坦草原),都要种玉米。玉米种植面积从1953年的350 万公顷 到1962年已经扩大3700万公顷。由于日照量不够,许多地区的玉米结不出棒子。196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的62%颗粒无收。玉米运动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1960年联合国大会用皮鞋敲桌子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小修小补)
缺乏周密的考虑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斯大林的片面评价。
性格上独断专行,缺乏自控力。谈一谈: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取得一定成果,但成效甚微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如何理解“掘墓人”和“守墓人” ?掘墓人: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感悟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的墓碑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派斗争中下台, 1971年9月11日在沉寂中病逝。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组成,代表了他毁誉参半,充满争议的一生。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苏联军费1979年高达1498亿美元。苏联军费开支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而同期美国只占6%,日本不到1%。庞大的国防开支,严重拖了苏联经济的后腿,苏联经济逐步走向停滞。 畸形的巨人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2、内容(1)经济改革
提出以科技手段为核心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个体劳动和合资企业存在。改革一开始就从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出发,而未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出发,那样给人民实惠就多一些,就可以巩固改革的社会基础。我们不正确地选择了实行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戈尔巴乔夫想一想:加速发展战略错误在哪里?(2)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制定的加速战略实际上更看重政治方面的改革。他曾说过,“加速战略在革命过程中占首位的无疑是政治,改革中也是如此。这里具有首要意义的是政治性措施,是实际上而不是口头上的广泛民主化任务。”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否定斯大林;
否定苏联历史;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主要内容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导下,苏联掀起了一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狂潮。苏联过去的挫折和失误都是由斯大林造成的。斯大林被看作给人们带来痛苦和不幸的灾星,“独裁者”、“暴君”、“阴谋家”、“杀人犯”等等成为戈尔巴乔夫的常用称谓,在几年之内,斯大林被完全妖魔化了。1989年以后,对斯大林的批判,逐渐扩大到批判与否定十月革命和列宁主义以及列宁本人。有不少人公然宣称“十月革命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列宁就是昨天的斯大林。 ”从1989年起,苏联各地连续发生了多起推倒列宁纪念像,或向列宁像涂抹油漆、投掷脏物的事件。列宁雕像被推倒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治体制在某一阶段发生了严重的变形,斯大林及其亲信才可能具有无限权力。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许多困难,其根源也在于这一体制。——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莫斯科1988年版,第44页。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会有什么后果?苏共内部派系林立,社会上反对党纷纷成立。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个,全国性的政党20个。罢工浪潮此起彼伏,苏联594个矿井有220个矿井、
数十万工人罢工。政治改革很快激化了民族矛盾。1989—1990年,
全国除土库曼外,其他14个加盟共和国共发生数
十起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从1988年,波罗的海
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掀起独立浪潮。3、改革的结果经济改革:加剧了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继续滑坡。
政治改革:思想混乱,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不断加速,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总结三夫改革目的:结果:改革斯大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以最终失败而告终。二、苏联的解体
1990年3月11日 立陶宛宣告独立
1990年底,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5个发表独立宣言,10个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8月,《新联盟条约》规定国名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准备于8月20日签署。1991年8月19日,发生了震惊世界的
“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副总统亚纳耶夫(中)宣布由他本人代行总统权力。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首先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为11国。1991年12月21日,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1991年12月24日,格鲁吉亚加入独联体,15个加盟共和国全部独立。15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留给我们那些教训? 你说我说大家说与苏联的改革相比,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拓展提升1、首先从农村开始,从满足多数人
的迫切需要出发;
2、先经济改革,再政治改革;
3、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的渐进
式改革;
4、敢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社会改革是必要的,借鉴他国的经验是必要的,但绝不能全盘照搬,因为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尊重这个国家最广大人民的意愿,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一味照抄照搬别国的政治发展道路,只能水土不服,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的道理。从三夫改革到苏联解体,说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是艰巨、复杂而曲折的。苏联解体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中国应该学习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之路。课 堂 小 结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感谢同学们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