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西方列强发动这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理解中国近代史既是西方列强不断侵略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侵略的历史。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列表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形成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甲午终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大家先自行阅读本课的导言部分。日本在1887年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中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通过材料可见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那么甲午中日战争为何发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来共同走近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制定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蓄谋已久。可见材料
“朝鲜知守不知攻,知己不知彼,其人深沉狡狞,固陋傲顽,觉之不觉,激之不激,非断然以兵莅之,则必不为我用也。况朝鲜蔑视皇国,谓文字有不逊,以与耻辱于皇国,君辱臣死,实不戴天之寇也,必不可不伐之,不伐之,则皇威不立也,非臣子也。……朝鲜……当天朝加兵之日,则遣使于清国,告其所以伐朝鲜之故;若清国必出援兵,则可并清而伐之。”──1870年日本外交官佐田白茅《征朝论》
(2)重要原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3)国际因素:列强的默许和纵容。?
(4)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5月底,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请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战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两千四百多人先后在朝鲜登陆,部署在汉城至全州一线。日本则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任的名义派出陆战队400人入朝,10日公然占领汉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进驻仁川、汉城一带。这时,东学党起义已趋平息,中朝两国为避免事态扩大,提出中、日都从朝鲜撤兵。但日本却无理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6月底驻朝日军骤增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朝鲜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以慈禧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国出面“调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一触即发。
(5)爆发:1894年,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甲午战争的战火从朝鲜燃起。
2、经过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丁汝昌、邓世昌牺牲,北洋舰队受损,李鸿章避敌保船,日军取得黄海海域制海权;双方互有胜负,北洋水师主力尚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性质
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4、结果
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项目
内容
影响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首先,在领土方面:这是继俄国割占东北、西北地区大片领土以来的又一次大片领土的割让,最为严重的是台湾省,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严重形势。它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次,在经济方面:①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清政府只得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加重其负担,另一方面大借外债。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②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③在华投资设厂被正式写入条约文本,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从此,西方列强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地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第三,《马关条约》之后,使西方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争夺中,遭受更大的损害。所以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6、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
不同之处:(1)两个条约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规定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后者割地面积扩大,赔款数目增多,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2)前者规定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便利了英国对中国倾销商品;后者提出新的与前者不同的侵略要求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因分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对外扩张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为目的;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为目的。说明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7、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要原因:清政府极端腐败。材料:“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与此同时,慈禧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国近代海军史》第206页
(2)直接原因: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一些清军将领贪生怕死,不作抵抗;有些枪炮武器不能使用,在战斗中吃亏。)(3)客观原因:日本强大,又长期蓄谋战争。(4)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新兴的资本主义。?
8、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经济上,出现了办厂,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热潮,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2)对日本的影响:材料:“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花费:6097万日元。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攫得赔款:35836万日元。1894—1904年:日本公司总数从2844家增到8895家,公司股本总额从24500万日元增至92100万日元。”可见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3)对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在远东地区势力膨胀,吞并朝鲜的进程加快。?
【八国联军侵华】
1、起因
(1)民族危机的加深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直接原因 )
义和团是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组织。由义和拳、梅花拳以及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互相组合、渗透,在反教会斗争中发展而成。义和团的名称初见于山东巡抚张汝梅的奏折(1898年6月),奏折中说直隶、山东交界东明、冠县等地的“义民会即义和团”,练拳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在1899~1900年群众性反教会斗争中,多数民间秘密结社相继采用“义和拳”或“义和团”旗号,由地区群众性的组织逐渐汇成大规模的义和团运动。
(2)中国人民的反抗引来侵略者的镇压——八国联军(借口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
(3)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其扩张性。(根本原因)
2、经过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天津的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也英勇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增派兵力,7月占领天津,随后再次向北京进犯。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就设在北京紫禁城内。慈禧太后当天清晨闻讯,携光绪皇帝仓皇出逃。途中,她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分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烧杀: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虽青屑、扬州十日记,何以过之!”(《缘督庐日记》)抢掠: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劫后残余的《永乐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册”。此外,遗失的珍贵图书“经史子集等,共四万六十余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庚辛纪事》)凌辱妇女:“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拳事杂记》)贵族崇绮,“其眷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诸天坛,数十人轮奸之。”(《庚辛纪事》)
【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和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内容和影响如下:
内容
影响
赔款4.5亿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划使馆界
“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拆炮驻兵
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便于镇压反帝
严禁反帝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设外务部
便于清政府能按侵略者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那么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项目
程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总结】
我们学习了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并重点分析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请大家课后进行思考,为什么说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反侵略求民主?
课件26张PPT。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依据历史和现今的形势分析,中日何时再有一战?”
《中日何时再有一战? 2015年》一、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1、日本侵略中国原因2、战争过程及战败原因3、《马关条约》及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由于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国内市场狭小,因此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第五步:征服全世界大陆政策平壤战役丰岛海战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甲午战前,约19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军舰吨位数居世界第9位,排在美国、日本之前。清政府在20多年中用于建设和保障北洋舰队的全部投入,大约在3500万两白银,占当时的财政收入的2%。采购自英、德等国家的军事装备,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高级军官,用西方新式教育组建的海军部队,都使得清政府对中国军队(特别是北洋海军)的战斗力产生过很强的自信心。 但在甲午战争1894年时,日本已经慢慢赶超了北洋海军。清向德国克虏伯公司订造的“萨克森”级装甲战列舰改进型的首舰。1881年开建,即定远舰。全舰钢面铁甲,装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356mm,舷侧
为305mm,装甲共重1461吨;装备四门305mm主炮,两门
150mm副炮,三具380mm鱼雷发射管。号称“东亚第一巨舰”.克虏伯305mm后膛炮
弹重(公斤):329(此处指弹丸重,发射药包不在内)
射速:1发/3分钟
有效射程:7800米
备弹:50发/门
?动力:水压 被日本掳去的镇远305mm主炮炮弹,
至今仍陈列在日本,用以羞辱中国人陆 战毛瑟枪
1871年德军正式采用。清1883年试造、生产,运用广泛。马梯尼枪
1871年英正式采用,清军1876年仿制、使用,质量与英式相当。据当时英国军事情报局资料:
甲午战争中,日军17万人,清军约25万。
在武器装备上,当时清军使用的是欧洲毛瑟枪,甚至是先进的后膛连发枪,火炮多用克虏伯后膛炮。而日军主要使用国产村田式步枪和青铜山炮,其全军拥有的野炮不过300门,武器性能和数量均不如清军。
据日方统计,日军仅在平壤等地缴获大炮607门、枪7394枝、炮弹267万发、子弹7745万发;其后威海卫等地缴获不少。而日军仅消耗炮弹34090发,子弹124万发。无怪李鸿章惊呼“令我寒心”。战败原因落后腐败的封建制度
是败仗的根源 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割 地破坏主权,刺激瓜分赔 款加重负担,控制经济开口岸设 厂加深掠夺,阻碍资本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马关条约》及其影响“战略而言,日本不用多少年就能在岛上建成军事基地,万一将来中国恢复了足够的国力,试图报复时,该基地不仅整个中国南海岸构成真正的威胁,而且将使经过台湾海峡的中国南北口岸之间的海岸贸易线切断。就不用担心中国东山再起。” 二、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背景:义和团运动过程:八国联军侵华结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妄想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
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