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课件(17张)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教案+课件(17张)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1-31 14:38:28

文档简介

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的整体过程;掌握辛亥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课堂用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探究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深化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感悟辛亥革命精神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孙中山主要事迹的学习了解,让学生体会孙中山先生 “天下为公”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梳理1894-1911年发生的事件,据此整理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动手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并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二、课堂过程
【教师导入】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摘自《摇晃的中国》)。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浪让入关后统治中国267年的爱新觉罗王朝寿终正寝,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
第一子目:山雨欲来(背景)
【教师过渡】为什么革命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我想以下一些材料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
【材料展现】
材料一?? 漫画:《CHINA被撕碎了!》????????????????????????????
材料二?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头戴小磨盘,身穿一裹圆,宣统作了帝,不过二三年。?
????????????????????????????????????????????????????????????????????????????????????????????????????????????????????????????????????????????????????????????????????????????????????????????? ——清末民谣
【学生活动】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条件
1、根本原因:民族危机深重、统治危机深重;
2、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和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建立;
6、有利时机:清廷调兵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兵力空虚。
【设计目的】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兴趣,认识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其他内容简略处理,以求突出重点。
【教师过渡】革命已是历史的必然,但要取得革命的成功还必须具备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有利的时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时。革命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是具备了什么样的天时?武昌革命党人的身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第二子目:暴风骤雨(开端)
【材料展现】视频材料:武昌首义
【学生活动】
1、有利时机:保路运动。
2、革命党人的精神:敢为天下先、强烈的爱国主义、团队精神、实干精神、不计生死的牺牲精神等等。
【设计目的】通过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认识革命成功的偶然性及革命党人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
【教师过渡】武昌首义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随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十几个省份宣布脱离清廷统治而独立,在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开花的武昌起义最终辐射到了全国。
在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浪中,有这样的两个细节耐人寻味:
【材料展现】
细节一 ?“床下都督”黎元洪及其图片
细节二? ?江苏巡抚程德全的革命方式: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
【设计目的】通过历史细节认识清廷统治不得人心,同时认识到大量旧势力进入革命队伍埋下了日后革命失败的隐患。
【教师过渡】武昌首义中并未出现孙中山的身影。当时的孙中山身在美国,他是从美国当地一家报纸上得知首义的消息的。一个多月后,流亡海外十六载的游子孙中山归来。不久,由于众望所归,孙中山被独立后的南方各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1日正式就任。这一天,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诞生了。
第三子目:杏花春雨(成果)
【教师过渡】此时,北方的清廷尚未被推翻,所以中国历史上实际上又出现了新一轮南北对峙的局面。在中国古代曾多次出现过国家分裂与对峙的局面,古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这一次,中国人还会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吗?这个悬念我们留到后面揭晓。现在我们先来谈谈民国及其政体问题。
【概念解释】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有较大影响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过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民国成立、约法颁布,使得遭受数千年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首次嗅到了民主的芬芳。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材料展现】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需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约法的第一、二章体现了哪些进步观念? 第三、四、五、六章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 约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 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是美国的翻版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性。
▲ 它确立的政治体制不是美国政治体制的翻版,因美国无责任内阁制。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并突破重点之一《临时约法》的颁布。
【教师过渡】责任内阁制是在约法颁布过程中临时加入的一条,目的是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因为就在约法颁布的前一天,袁世凯已经走马上任,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新一轮的南北对峙局面以一种较为温和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了。
第四子目:凄风苦雨(结局)
【教师过渡】在经历了短短半年的风云变幻之后,辛亥革命的果实为什么会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请同学们结合下列图示,阅读教材,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活动展示】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袁世凯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 立宪派和旧官僚????????????????????????????????????????????????????????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设计目的】通过对当时各方势力的较量认识袁世凯上台的必然性,并进而感悟到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用简单的“非黑即白”思维。
【教师过渡】袁世凯的上台是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袁氏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众望所归。但袁世凯上台后的种种逆行,却最终将民国推入了凄风苦雨的境地。
第五子目:东风化雨(评价)
【教师过渡】革命失败了,但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尽管革命存在种种不足,它仍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拐点,对当时及后世的中国产生了东风化雨般的影响。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导学案,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这场革命的风雨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新面貌?
▲革命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是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个体形式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辛亥革命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习俗方面等方面的改变,以及革命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
1.新面貌:
(1)政治方面: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里程碑;
(2)思想观念方面: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生活习俗方面:移风易俗;
(4)经济方面: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宝贵遗产:
(1)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2)民主共和观念的弘扬;
(3)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实现。
【设计目的】评价是史学的最高层次,也是学生认知的最高层次。单纯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意义不大且流于空洞。评价革命不仅在于其是否成功,更在于其对历史进步的影响。通过具体材料可以让学生感悟革命带给中国的改变,从而认识其进步意义。
【教师过渡】从武昌首义暴风骤雨般的涤荡,到民国成立、约法颁布杏花春雨般的润泽,再到袁世凯上台,革命最终陷入了凄风苦雨的结局。革命留给后世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则是追求民主共和、促进民族认同。“共和”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距今不过百余年,但中华民族的历史却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的大幕已经落下,先进中国人对进步的追求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要“重整山河待后生”。现在让我们集体朗诵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的一段演说辞,作为辛亥革命的结束语,并以此与大家共勉。
【集体朗诵】孙中山之语:“我们是中国人,在今天应该要知道,我们现在这个地步,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那么我们中国还可以有得救,不然,中国就要成为一个亡国灭种的地位。大家要警醒!警醒!”
【设计目的】让学生体会孙中山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延伸
【教师过渡】在本节课的最后,让我们通过两种方式来重温辛亥革命:
⒈城市之间:我的辛亥之旅
有人想通过旅游的方式重温辛亥革命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请你帮他(她)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学生活动】……
⒉历史现场:我的生活变迁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假如你是工人/实业家/革命党人/前清官员,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角色来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注意:要进入角色,发言要有史实依据。)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深化对辛亥革命的认知。
课件17张PPT。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
——张鸣:《摇晃的中国》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山雨欲来:革命的前夜China被撕碎了!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二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地不纳粮。头戴小磨盘,身穿一裹圆,宣统作了帝,不过二三年。 ——清末民谣暴风骤雨:武昌的首义1911.10.10 武昌首义后,在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旧军官黎元洪被起义的部下从姨太太的床底下拖出来做了革命领袖,以致后来他当了副总统的时候还有人在背后叫他“床下都督”。暴风骤雨:武昌的首义历史的细节黎元洪 江苏宣布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清朝的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江苏都督。 杏花春雨:民主的芬芳 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1912年杏花春雨:民主的芬芳☆ 中华民国成立:1912.1.1
☆ 《临时约法》颁布:1912.3.11第一章 总纲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 法院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杏花春雨:民主的芬芳否定君权神授否定封建等级否定专制独裁否定专制独裁 “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第一华盛顿。”
——1912年2月孙中山致袁世凯电文凄风苦雨:共和的泥泞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 民主共和东风化雨:历史的丰碑和平统一 从大历史的角度观察,辛亥革命实在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这场革命不但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当代学者马勇弘扬民主共和观念东风化雨:历史的丰碑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移风易俗东风化雨:历史的丰碑民族认同 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认同得以实现,这既有赖于革命领袖孙中山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又有赖于民国建立所形成的制度保障。随着历史的推移,这样的认同越发稳固,形成全民族的共识。
——当代学者李帆 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新陈代谢》(1912年3月5日的《时报》)山雨欲来(背景)辛


命暴风骤雨(开端)凄风苦雨(结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 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杏花春雨(成果)东风化雨(影响)☆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上台☆ 追求民主共和、促进民族认同 我们是中国人,在今天应该要知道,我们现在这个地步,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那么我们中国还可以有得救,不然,中国就要成为一个亡国灭种的地位。大家要警醒!警醒!
——孙中山1924年的演讲饱经风雨:中华的复兴 有人想通过旅游的方式重温辛亥革命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请你帮他(她)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各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经历着一次历史性巨变。假如你是工人/资本家/革命党人/前清官员,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角色来谈“你”身边的变化和感受(注意:要进入角色,所说要有史实依据。)我的舞台2.历史现场:我的生活变迁1.城市之间:我的辛亥之旅谢谢大家 再见!共和制——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概念突破何谓共和制? 进士出身的湖南军政府的民政部长谭延闿, 对“民国”概念茫然无知,发布文告时认为秘书署“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民政部”是误书,大笔一勾,改成“中华国民”,张贴全城,造成大笑话。
——《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一集